
海龙屯夜色(遵义图库·杨家林/摄)

制度与西南社会》等专著20余部,填补土司研究多项空白,为国际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二是海龙屯考古成果屡获国家级奖项:2013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确立了其在中国考古界的重要地位。三是举办“土司遗址遗产价值与未来发展座谈会”等多场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与,进一步提升了海龙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开展跨区域合作与联动,汇川区联合湖南永顺、湖北咸丰建立中国土司遗址世界遗产地联动机制,签署合作文件,不断深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文旅融合等领域协作交流。五是出土重要文物1.5万余件,其中公道杯、螭龙碗等代表性珍宝亮相《播州杨氏土司考古成果展》,拉近了公众与历史的距离。
以文化赋能,书写新时代“土司故事”
站在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第二个十年的起点,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史工作任重道远,既要传承历史根脉,更要创新表达方式。对此,我们将聚焦“三个融合”——
文旅融合: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海龙屯文物安全巡查制度》等精细化制度,构建“人防+技防”监测网络,确保文化遗产的安全。二是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在保护核心遗址区的前提下,开发周边自然与文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旅游布局;提升文物展示水平,创新体验项目,如沉浸式剧本游、模拟考古、非遗工坊体验等特色文旅产品,增强游客互动体验感。三是深化区域合作与联动。除了与湖南永顺、湖北咸丰建立联动机制外,还可串联杨粲墓、高坪土司墓葬群、新蒲土司墓葬群等杨氏土司遗址遗迹,打造土司遗址游线路,推出相应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来遵旅游。四是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完善景区内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游客的舒适度。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专业素养。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
城乡融合:以海龙屯为纽带,串联周边土司村落、红色文化遗址,构建“大遗产圈”,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项目。鼓励周边农民种植地方特色农作物,配套建设观光农田、农耕文化展示区,这既可作为旅游观光的一部分,又能为游客提供特色农产品购买,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海龙屯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连接,优化公交线路,提高交通便利性。完善景区内部及周边的道路设施,改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