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龙屯朝天关(资料图片)

海龙屯遗迹(胡志刚/摄)
从“名录”走向“民心”
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通过建立数字化监测体系,实现海龙屯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协同保护。一是制度化:从“巡查”到“立法”。出台《遵义市海龙屯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明确核心区和缓冲区管理责任,推动“保护第一”理念落地。完善《海龙屯文物安全巡查制度》,建立“周体检”机制,每年编制《监测年度报告》与《世界遗产定期报告》,形成“健康档案”式管理。二是科技化:从“人防”到“智慧防护网”。布设反射监测点、实时位移监测设备,实现沉降、风化等风险动态预警。利用三维扫描、红外摄影等技术记录文物细节,建立数字化档案,为文物修缮提供精准依据。三是区域协同:从“单点”到“跨省联动”。联合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建立“中国土司遗址世界遗产地联动机制”,推出“一票通”联游政策,实现保护标准、研究资源、文旅品牌的共享。四是公众参与:从“保护”到“共享”。开展社区共治,让当地村民参与巡查、导览和民俗表演,形成“保护—就业—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进行教育活化,设立“研学基地”,让青少年成为文化守护者。五是传播创新:从“静态展示”到“沉浸式叙事”。纪录片《土司遗址》、漫画《软萌的硬知识》等作品破圈传播;通过推出“海龙屯微信小程序”、关隘复原图等数字产品,结合国际影像文化周、电音节、露营音乐会等潮流活动,让“世遗”品牌焕发年轻活力。
从专业保护到全民守护,海龙屯的故事正在民众的共同书写中焕发新生。一是举办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文化雅集与展览,通过古香古韵的文化体验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举办摄影展、影像文化周等,让更多人通过镜头感受海龙屯的魅力。举办考古科普漫画展,用年轻化的语言和形式让年轻群体了解海龙屯。二是加强宣传教育与互动体验教育基地建设。对海龙屯陈列展示中心进行提升改造,新增书吧、拓片制作体验、模拟考古区等互动空间;同时设立“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遵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基地”,让游客在参观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与文化认知。开展“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文化大讲堂”等活动,培养志愿讲解员队伍,为游客提供专业讲解。三是利用媒体扩大影响力。央视《国宝发现》《考古公开课》《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等栏目纷纷聚焦海龙屯,极大提升了海龙屯知名度。四是推动文旅融合。推出“三地土司遗址游一票通”等优惠政策,降低游客游览成本;举办“夏日亲水纳凉季”“DJ电音节”“落日荧光瑜伽音乐节”等系列活动,丰富游客体验。
海龙屯申遗成功十周年以来,在学术方面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一是2022年7月,四卷本225万字的考古研究与发掘报告《海龙囤》正式出版,为研究土司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考古学依据,该报告成功入选“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并荣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