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托举“生育友好”未来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幼儿园深圳湾分部开设的托班,老师与孩子们互动。(新华社/图)

  四川省放开未婚女性生育登记限制……以更包容的态度鼓励生育,各地的探索实践为国家层面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案例参考。 

  人民日报报道,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中国人口学会婚姻家庭专业委员会委员范文婷指出,从广义上看,目前各地实施的育儿补贴政策涵盖生育津贴、育儿补贴、托育补贴、税收减免以及购房补贴等多种形式。其中,生育津贴主要针对孕产妇群体提供经济支持;育儿补贴则由政府出资,按照家庭生育子女的数量发放现金补助;部分城市还试行购房补贴,对多子女家庭在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时,按照生育数量给予一次性奖励或补贴。 

  总体来看,地方和行业的生育友好实践正取得初步成效,社会各界反馈积极。一些实施补贴和服务政策的地区出生人口降幅明显收窄,甚至出现反弹。据新京报报道,2023年下半年起,广东、山东青岛、江苏常熟等多地监测到出生人口数同比上升的迹象,被视作政策发力后的“可喜转机”。 

  育龄人群对财政补贴普遍持欢迎态度,认为直接的经济支持“很实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育压力。然而也有公众提出,希望这些政策“长期有保障,而不只是一次性红包”。比如,有二孩家庭收到杭州发放的育儿补助后表示:经济补贴固然可喜,但更关心孩子3岁以后的教育支出、入学名额等问题能否得到制度性保障。再如,天门市大额补贴引发全国关注的同时,也有舆论担忧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问题。 

  在公共服务方面,新增托育机构和托位受到年轻父母的欢迎。“孩子有人带”成为不少双职工家庭决定生二孩三孩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看到社区附近新开办的普惠托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