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送我行万里

  广西北海银滩

  广东汕头南澳岛

  市的另一边从山脚如蜗牛般盘旋而上最后翻越山坳、驶向远方的车辆,也可以听到远处由远而近的火车汽笛和渐行渐远的列车轰鸣…… 

  那时,每天进城出城的汽车不多,火车也不多,货物列车和绿皮火车南来北往,也就那么几趟。好在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好像也不大,城里有些偏僻的马路,甚至一天也过不了几辆汽车,常有汽车、马车、人力车共行一道的景观。除了主干道,这些街道真比现在的步行街还要“步行街”,有条件、有需要乘坐长途汽车和火车的旅客之稀少,恐怕也是今天的人们想象不到的。 

  进入20世纪60年代,遵义城区至各县往来的汽车,因为班次少,一辆客车不过装几十人,一个县一天不过一两班,加之公路状况、汽车状况都不敢恭维,到一些边远的县城,甚至要花一两天时间。客车的1号座常常成为紧俏的专座。火车效率高一些,可以将人们运载到更远的外地,但遵义火车站规模较小,只有几趟过境的列车,火车票也很紧张,除了慢车,上车只能站着挤着。每天按计划卖的几张硬卧票,更是珍稀无比。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初,逐渐有各地个体的客货运输打破了国营公司的垄断,人们出行翻开新的一页。此后几十年,中国人的旅行交通以惊人的速度日新月异地发展。如今,我每每到车站、机场出行和送客接客,总会看到众多举着牌吆喝揽客的个体或国营的司机们,他们急切的面孔和表情,恰好和当年许许多多在车站坐不上车的旅客一样,不过是服务者和服务对象调了个儿。 

  时代的变化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力。从出租车到网约车,再到各家各户男女老少的各种自驾车,今天的人们对于旧时的情景不是恍然如梦吗? 

  当然,中国交通的变化也不仅限于公路和汽车,还有各地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高铁站和飞机场,天空有一架架穿云破雾飞翔的飞机,高铁线上有一列列飘忽而至的动车组。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的改变,书写了一个东方大国在新时代创造的奇迹,直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让大家在享受种种优质服务后感到愉悦,对未来有了种种新的遐思。 

  我曾在铁路工作过10年。当年我在铁路报社当记者,常年都在全国各地的铁路工地上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半时间在外地,其中,又有许多时间在来来往往的列车上。不夸张地讲,好多次出差买票、乘车都是麻烦和痛苦。 

  铁路员工出差,乘坐的交通工具指定为火车,少有例外。免费乘车倒不成问题,记者每年都可开具全年定制的乘车证,一定的旅程都可乘坐硬卧。但买到硬卧、硬座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