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送我行万里

(视觉中国/图)

  文丨■ 贺黎明

  (一)

  在人生漫长的岁月里,时代的变化,总会以某种毫不经意的方式,刻下印记。这种印记,不仅不会随着时光的漫漶而模糊,反而会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引人遐思,引人感奋。这些变化的印记从细微处说无非是个人的经历,从大的方面讲,无疑是时代和社会前进的见证。 

  我退休后,经常会自驾汽车旅行,在限速之内以每小时100多公里的速度,来往于崇山峻岭的高速公路上。在宽广的路上,时而有桥隧相连,视野在阳光与幽暗之间转换;时而与滔滔的江河并行,一幅幅优美的山水风景闪过。过去要数小时甚至数天行驶的车程,如今却风驰电掣,御风飞行般迅速完成。 

  在高速路上驾驶不容分心,但在我的脑海里,总会不合时宜地冒出种种奇怪的场景:比如说,我想象古人们在山路上、驿道中,山一程水一程,一面艰难地跋涉,一面连声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有旧时旅客、挑夫抱怨黔路难走,“地无三尺平”的种种情景。 

  当然,旧时山间悠悠的马帮铃声、驿道上的背盐汉子等等,都是脑中的幻景。在今天的交通要道上,扑面而来的,是滚滚车流。每逢节假日,各地高速公路上的各种车辆宛如长龙,载着男女老少,或一家老小,或一群好友,开启一次难得的旅程。大长假、小长假,这既是一次次从此地到彼地的简单迁徙,也是整个人生旅途的一次次叠加。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人未做过精确的统计,其实无论古人今人,读万卷书真正能做到的恐怕只是少数,而行万里路就要容易得多了。 

  一个人一辈子走过的路,如果把从田头到地头、从饭台到灶台都通通算上,恐怕一万里两万里,都是稀松平常。农耕社会交通闭塞,普通人一生的行程远远比不上现代人一时的行程。现代交通的发展和变化,大大增加了人们在现代的旅程。人类制造出了汽车、火车、飞机,修建了高速公路,人人可以骑上“千里马”,人人可以驾上“筋斗云”,人人可以像《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一样日行千里。社会在春花秋月不动声色的嬗递中,不经意间竟把过去的神话变成现实。每个人有限的身体机能得到极大扩展和延伸,这种扩展和延伸带来的不仅是人类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也极大地扩展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精神的视野,使人类天天在进步。 

  一个人的人生旅程长长短短。一般而言,说长不过几十年,说短也就如“小沈阳”说的“眼睛一睁一闭”而已。既然人生苦短,我们为何不通过拓展时空,通过日常一次次旅程,延长人生有限的旅程呢?

  (二)

  幼时,家住城边山脚下。坐在家门口,可以俯瞰城内街道的车水马龙,可以遥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