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 记者 谭 波 张雨辰 见习记者 徐华蔚
近年来,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宣讲,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在传播红色文化中夯实文明根基,探索出一条有温度、见实效的基层治理之路。
杨柳街上深情讲述:八旬老人的红色传承
“今天,我们讲红军在遵义会议召开期间发生的故事,目的是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我们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在老城杨柳街文化墙前,八旬老人、红色义务宣讲员苟德超,用朴实的乡音讲述红军卫生员“小红”的故事。
“当时老百姓只知道他叫‘小红’。”苟德超饱含深情地说,为救治百姓,他牺牲在敌人枪口下。后来经过多方查证,才知道他叫龙思泉,广西人,牺牲时只有十几岁。如今,遵义很多老百姓常去红军烈士陵园“小红”墓前祭拜,这是遵义人对红军革命烈士最朴素而深沉的怀念。
这段历史,深深打动了在场的00后青年陈治伊。她说:“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个像‘小红’一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根植红城的赤子之心:从亲历者到播种者
苟德超告诉记者,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文化小学附近,距离遵义会议会址不到200米。每当踏上杨柳街的青石板路,他都会想起父母讲述的迎接红军进入遵义城的情景。
“红军进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把土豪劣绅的东西分给大家,我们家就分到了捧盒、帽筒。”苟德超回忆说,他的父母曾是地主家的佣工,靠做针线活和看守宅子勉强糊口,生活艰难。红军到来后,他们感受到了温暖。“我父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红军就是我们穷人的队伍,对红军他们是感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