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核桃坝村茶青交易市场内,湄潭县一品香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泽远查看茶青品质。(向维忠 /摄)
核桃坝村党总支书记刘庆介绍道。
市场繁荣 产业链不断延伸
下午5点半,离陈孝家步行10分钟左右的核桃坝村茶青交易市场逐渐热闹起来。茶农们背着刚采摘的鲜叶陆续进场,电子秤的报数声、买卖双方的议价声此起彼伏。湄潭县一品香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泽远抓起一把鲜嫩茶青看一眼后,熟练地报价、称重,妻子则在一旁记录、付钱,两人配合默契。
“茶青都是以质论价,今天茶叶芽头好一点,单价就贵一点,前几天芽头次一点就便宜点。”刘泽远说。
随着茶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刘泽远的人生也迎来了多元化发展。他从最初的茶农成功转型为茶商,其加工厂日均消耗茶青3000斤至6000斤,旺季甚至超过1万斤。
晚上9点多,湄潭县一品香茶叶有限公司加工厂灯火通明,工人们正将当天收购的2000多斤茶青进行摊凉,准备加工。刘泽远说,近期天气炎热,为了保障茶叶品质,特意选择在夜间生产。
“当时茶科所的专家在这里培育优良品种,我就跟着他们一起学习,慢慢地学到了一些种茶制茶的技术。”刘泽远回忆道。
乘着核桃坝村茶产业蓬勃发展的东风,刘泽远的茶叶加工厂历经3次扩建,从最初的100多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平方米,还积累了一批稳定的客户资源。如今,湄潭县一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年产干茶15万斤,产值达2000多万元。
刘泽远表示,未来,会继续把茶叶做好,更加努力地发展新客户、稳定老客户,在乡村振兴路上,不仅要实现自身发展,更要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茶旅融合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因茶而富、因茶扬名。核桃坝村1.2万亩茶树如绿色锦缎般铺展在山间,孕育出5家茶产业龙头企业、62家小微加工企业,年产名优干茶超百万斤。绿水青山间孕育生长的“金叶子”,还催生出了“茶+研学”“茶+旅游”等新业态。
近日,在位于核桃坝村的贵州北纬27度劳动培训基地里,湄潭县浙大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们正在体验采茶、制茶、做茶点,欢声笑语不断。“今天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了茶园采茶,还尝到了自己亲手做的奶茶和茶点,非常有意思。”学生罗熙悦开心地说。
据了解,贵州北纬27度劳动培训基地主营业务有研学和培训两大板块。其中,研学板块目前已开发了十余门以茶为主题的研学课程。该基地和核桃坝村按照“基地共用、课程共享、师资互补、信息互通”的原则,开展了乡村振兴人才等相关培训。2024年,该基地共接待研学、培训等15万人次。
一片茶叶,不仅富了百姓腰包,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如意缘饮食居的老板何超就是受益者之一。2017年,他将自家的房子改建成民宿,兼营餐饮,如今夫妻二人年收入超20万元。
“十年来,我们借助核桃坝村的知名度经营民宿,一家人日子过得很充实。”何超说。
从单一的“种茶卖茶”到多元发展的“茶旅融合”,核桃坝村用一片茶叶书写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2024年,全村茶产业综合产值2.48亿元,人均收入2.5万元。
“下一步,富起来的核桃坝人要继续做强茶产业,写好茶文章,弘扬茶文化,带动全村茶农过上好日子,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坚定不移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推动茶旅深度融合,依托茶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刘庆对未来发展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