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这是暮色中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新华社/图)

  师陆德怀正在为一栋新修的木楼掌墨。他眼神专注,手中的墨斗线如灵动的游丝,精准地在木材上留下标记。 

  27岁就当上掌墨师的陆德怀,如今已修建了上百座木构建筑。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鼓楼的营造没有图纸、没有教程,掌墨师一根丈杆走天下,技艺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 

  “技艺不能藏私,要像鼓楼里的火塘,烧得越旺人才会越聚越多。”陆德怀敞开家门广收学徒,并倾囊相授。如今,他的徒弟既有同村青年,也有慕名而来的外省木工,50多名弟子散落各地,让侗族木构技艺走出深山。 

  “现在我带着徒弟一起探索木构技艺的传承新路,让老手艺也能跟上新时代。”对于未来,陆德怀信心满满。 

  在榕江,名叫“無名营造社”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有效结合,让侗族木构技艺绽放新风采。 

  無名营造社扎根黔东南8年,发起“掌墨师计划”,将掌墨师们集结起来,完成了80余栋民宿、民居的设计改造。如今,该事务所在榕江县都江村打造了集生产、体验、研发于一体的“千匠百工木构产业基地”,通过半工业化的辅助,实现建造效率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我们要用黔东南的资源、现代的审美、匠人的技艺,让‘有形’建筑与‘无形’非遗携手走进新时代。”無名营造社建筑师、千匠百工木构产业基地项目负责人王海说。 

  今年4月,由無名营造社设计建造的“倚山人手造生活非遗工坊”入选第二批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走进工坊,不仅可以看到独特的木构建筑,还能看到历经千年的侗布制作工艺和蜡染技艺在传承和发展中焕发新生。 

  文化是“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传承发展始终念兹在兹、关怀备至。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毕节黔西市化屋村考察时就强调“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今年3月,在肇兴侗寨考察时又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苗乡侗寨从未停止脚步。近年来,黔东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建立多重保护机制、多维传承机制、多招宣传机制、多元利用机制,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持续激发民族文化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融合创新 释放活力

  “轻轻把布放进染缸,注意看它慢慢变蓝的样子。”在榕江县丰登村倚山人手造生活非遗工坊内,侗族服饰技艺传承人杨成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