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黎平县肇兴侗寨里刺绣(新华社/图)

游客在黎平县肇兴侗寨里留影(新华社/图)
在一群孩子中间,手把手指导他们体验植物染。
“染布是侗族织染技艺的关键,‘三浸三晒’的工序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大学问。”说话间,她捞起一块刚完成“三浸三晒”的侗布,布面上天然形成的冰裂纹如同水墨画,“你们看,每块布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时光里慢慢沉淀出自己的样子。”
2016年,杨成兰从城里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建立非遗工坊。她充分利用蜡染和侗布创新开发产品,开展研学及旅游住宿,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以来,已带动当地450余名妇女就业增收,工坊年收入达100万元。
“织几匹布就有现钱拿,咱们的老手艺真是越织越有奔头,不用外出打工,还能把家里老小照顾好,日子过得很舒坦!”在工坊务工的村民杨义银笑着说道。
多年来,杨成兰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侗族传统织染技法,结合现代审美,研发出160多种手工布样与20余类植染色系。在销售渠道上,杨成兰通过电商平台、直播等方式,将侗族织染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如今,她的产品已远销10余个国家,小小的侗布成为了连接世界与侗乡的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时,走进侗乡特色产业基地,观看蜡染工艺流程,对蜡染产品兴趣满满,并给予鼓励肯定。这让黔东南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信心倍增。
黔东南历史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苗绣织造、银饰锻造、蜡染绘艺、泥哨塑形等为代表的“指尖技艺”,逐渐成为带动民族地区致富振兴的“指尖产业”。
“一针一线”既是文化,也是未来。如今,黔东南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技艺,通过传统技艺研究、产品创新设计等,让传统技艺重焕生机,更以“非遗+产业”的模式,带动老百姓家门口就业,赋能乡村振兴。
不负重托,铭之于心,也践之于行。黔东南牢记嘱托,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奋力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新的时代芳华。
记者手记: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既要创造转化文化根脉,更需创新发展时代新章。遵义的红色文化、毕节的苗族文化、黔东南的侗族文化,都充分展现着贵州文化美美与共的绚丽图景。行走在黔东南,处处能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强劲脉搏。当民族文化融入生活、对接产业、惠及民生,不仅让民族特色焕发新的光彩,更让当地群众的生活如总书记嘱托的那般,“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