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绚丽多彩乡村振兴新画卷

  化屋村民宿

  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华社/图)

  到2022年,杨雷经营的“化屋农家鱼馆”年纯收入始终保持在5万元以上。2022年,在政府扶持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杨雷利用自家房屋开办民宿,营业两年多时间收入15万元。 

  “农家乐已经转给同村的人去经营了,现在我就一门心思专心经营民宿。这些年靠着搞旅游赚到了钱,不仅供老大上了大学,我还希望把两个读初中的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争取个个孩子都能成才。”谈及未来,杨雷充满了信心和憧憬,“把产业发展好、把孩子培养好,我觉得这就是绿水青山带给我们的金山银山。” 

  2021年前,化屋村的旅游接待能力还十分有限,仅有14家农家乐、9家民宿。但在最近四年里,当地旅游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农家乐数量激增到40家,民宿客栈也达到了25家,可以同时容纳4000余人就餐,日均可提供床位380余个。当地旅游从业人员从2020年的100人左右增加到2025年的500余人,群众收入实现大幅跨越,从2020年的人均10900元增长到2023年的30800元;2024年,当地旅游人次突破70万,实现旅游综合性收益1.6亿元,化屋村正逐步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

  传承民族文化 指尖经济绽放

  在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当年的扶贫车间如今已成为苗绣蜡染工坊。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如同一盏明灯,为化屋村的民族文化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如今,化屋村拥有200多名绣娘,苗绣产业年产值超过500万元,苗族文创产品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 

  中午时分,村民杨万秀匆匆吃完午饭,便迫不及待地来到黔西市倩倩蜡染刺绣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上午忙完地里的农活后,她要抓紧时间完成一幅裙花中5%的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