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绚丽多彩乡村振兴新画卷

  化屋苗族绣娘们在刺绣

  绣部分。 

  “我在这里已经做了两年,去年挣到15000多元,今年因为坐月子,才赚到6000多元,打算下半年多做点,争取赚到2万元以上。”杨万秀一边熟练地绣着手中的针线,一边讲述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杨万秀所在公司的负责人叫杨艳。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扶贫车间考察时,杨艳有幸在场聆听了总书记的教诲。“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总书记的这些话语,让正处在创业迷茫期的杨艳豁然开朗。 

  “总书记的话就像是一道光,一下子就驱散了我脑海中的迷雾,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把之前自产自用的苗家蜡染刺绣当成一项产业来做,一方面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另一方面还可以带领乡亲们一起走向富裕。”杨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激动不已。 

  2022年3月,经过长达一年的精心筹备,杨艳注册成立了黔西市倩倩蜡染刺绣有限公司。经过三年的努力,公司目前每年可以帮助10多名本地村民实现灵活就业,年产值也从最初的两三万元,一路攀升到去年的八万多元。 

  “越做越有信心,今年计划将产值做到10万元以上。特别是我自己通过从植物萃取天然染料,成功开发出了彩绣工艺,受到广大顾客的青睐。这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在民族文化传承和自我价值实现上,我也收获满满。”杨艳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在2021年以前,化屋村的蜡染刺绣长期局限于自产自用和苗族同胞内部销售的局面。但在最近四年,当地的蜡染苗绣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目前已创办了2家公司和14家作坊,每年不仅可以解决50人次的就业问题,蜡染苗绣产业的年产值更是达到500万元以上,实现利润200余万元,产品最远销售到欧洲等地。 

  与此同时,当地依托蓬勃发展的旅游业,黄粑产业销售年产值每年都稳定在240万元以上,黄牛产业每年出栏500头、实现利润50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我们化屋人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发展最大的底气。依托于旅游业,我们村的黄牛、黄粑、黄姜和以蜡染刺绣为主的文创产品等‘三黄一文’产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地村民每年从村级集体经济中获得的现金分红均达到100万元。”化屋村驻村干部杨国奇自豪地介绍。

  记者手记:

  离开化屋村的时候,记者接到水质监测工程师陈丽华打来的电话。她兴奋地告诉我们,之前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已经出炉,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化学需氧量等监测指标均达到I类水质标准。这个消息让记者不禁回想起采访时在河边看到的那一幕:杨清鑫夫妻静静地望着清澈见底的乌江水,由衷地感慨道:“空气都是甜的。” 

  这“甜”,是水草在微风中摇曳时泛起的层层涟漪,是鱼群欢跃时溅起水花的清新与灵动,更是青山脚下,苗家人用四年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浇筑出的幸福答案。 

  当杨艳绣出的彩绣耳环漂洋过海,在欧洲街头绽放独特魅力;当黄粑的甜香穿越大山,飘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明白:化屋的“金山”,是陈丽华取水试管里那清澈纯净的水质样本,是杨万秀指间缠绕的五彩丝线,更是每个清晨,轻风吹皱水面、摇曳树梢时,化屋村人嘴角荡漾起的自信笑容和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与从容。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化屋村正以生态为底色,以产业为画笔,绘就一幅更加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