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河员杨清鑫夫妇正在巡河打捞垃圾
守护绿水青山 践行生态发展理念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化屋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四年时光荏苒,乌江两岸山峦愈发葱郁,江水更加澄澈碧绿。化屋村的乡亲们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地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探寻变化,记者来到了黔西市化屋村化屋码头。化屋村,在苗语中被称作“化屋基”,寓意为“悬崖下的村寨”。
上午9点,黔西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工程师陈丽华、张婷准时出现在化屋码头,开启一天的工作。
按照不定期监测的惯例,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三次实地监测。他们工作细致而严谨,不仅要采集河水样本,还要现场开展pH值、溶解氧等项目的监测。陈丽华介绍,水质检测项目中,部分指标最快几分钟就能得出结果,而像五日生化需氧量检测这种较为复杂的项目,则需要在实验室里经过5天才能出结果。
与此同时,在乌江化屋村河段上游,村民杨清鑫夫妇也开始了一天的巡河工作。杨清鑫是土生土长的化屋人,过去,一直依靠在家门口捕鱼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随着长江流域全面禁渔政策的实施,杨清鑫夫妇响应号召转产上岸,在村“两委”的协调帮助下,双双成为化屋河段的护河巡河员。
这份全新的工作,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日子也愈发有了奔头。
“村民们的环保意识都越来越强,所以我们这份工作不算累,每天沿着河岸巡走几公里,看着家乡这如诗如画的好山好水,连呼吸的空气都感觉是甜的。”杨清鑫笑着说道。
为了守护好化屋的绿水青山,2018年至今,村“两委”积极行动,不仅配备了2名专职护河巡河员,负责巡查4.5公里的化屋河段,还安排了9名护林员专职守护2000多亩山林。同时,组建起一支60余人的村级志愿服务团队。
如今,生态保护的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个化屋人的心中,成为大家共同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
振兴乡村产业 绿色经济蓄势腾飞
离开乌江化屋村河段,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继续前行。在化屋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把孩子教育培养好。”
化屋人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对总书记重要嘱托的深刻践行,蓬勃发展的旅游服务业更是化屋人交出的一份精彩答卷。
临近周末,村民杨雷正忙碌地整理着自家开办的“绿水青山”精品民宿。推开窗户向外望去,化屋村的标志性景观——大鹏展翅尽收眼底,绝佳的观景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让杨雷的民宿生意异常红火。
“去年仅在暑假期间,纯收入就超过了40000元。”杨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自豪地分享着自己的创业成果。
45岁的杨雷,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务工。2007年,新仁苗族乡到化屋村的7公里旅游公路竣工通车,这条公路犹如一条纽带,打破了群山的阻隔,让化屋村的青山绿水逐渐走进外界的视野。
心思活络的杨雷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率先在村里搞起了农家乐,成为化屋村第一批投身旅游服务业的开拓者。从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