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半世纪的变迁

  每户人家要购买什么,都要去长岗镇集。 

  去长岗镇集可不容易啊!要翻过北面很陡的山坡。那山坡近乎笔直,山坡上弯弯曲曲好几条山路。山坡以沙土为多,远看去灿黄一片,从坡脚到坡顶都被人们种上了玉米或别的农作物。夏天攀爬在坡路上却很凉爽,在山坡上走着走着还会忽然遇到一眼泉水。翻过山坡就是稍微平整的石板路,晴天还好走,若是遇到雨天,这石板路就滑溜溜很难走,走得鞋和裤脚沾满黄泥不说,稍不留神还会滑倒。 

  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在相同的日子里去赶集,路上就是成群结队的人,到处是欢笑到处是喧闹。快到长岗镇集时,还会有一道小山坳,叫做田湾。那小山坳转弯处有一口泉井,井水清凉甘甜。井边的人家放了一个瓷碗在井沿,赶集的人们走到那里都要去喝口水。翻上小山坳,就能看见长岗镇集市的楼房,能听见集市上路过的汽车喇叭声,还有赶集人们的聒噪声。此时回头看去,来时的石板路转了一个大弯,呈S形消失在远处的山间和玉米从中。 

  到了集镇上,逼仄的小街上,拥挤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过往的汽车。街道两边多是摊贩,叫卖声此起彼伏,卖布匹的、衣服的、小鸡的、小猪的、耗子药的……人们从上街转到下街,下街转到上街。男人们遇到了,都会邀约着到酒馆喝几碗烧酒,女人们则到面馆抄手馆吃碗面吃碗抄手,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叫卖小吃的——“冰棒,冰棒,糯米冰棒。冰棒,冰棒,糯米冰棒”,还有卖大米粑粑的,包子的…… 

  这就是30年前我老家的样子,三十几年弹指一挥,但三十年前的老家,依然那么鲜活地存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回到老家,云涛般层叠的山岭还是如同一幅优美画卷,依次在人眼前展开,山川依旧,山风依旧。那条从东面切下去的泥泞小马路,已经变成柏油马路,连接着遵义到仁怀的高速路路口。平坦的马路蜿蜒着向西而去,马路两边不时出现盖着赭红色琉璃瓦的小洋楼,小洋楼都是时尚的大铁门,是宽敞明亮的铝合金门窗。村庄四面的山坡氤氲着雾气,仙境一样。 

  北边通往长岗镇集的些山路已经被荆棘丛遮掩,取而代之的也是一条柏油马路。人们出行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徒步翻山越岭。散落在半山坡上那些以前点煤油灯的人家,已经通上了电。政府将柏油马路修到了这些人家的门口。条条小马路宛若舞女抖出去的衣袂,欢快地飘飞着。昔日人迹罕至的大山顶,被开发成了高山旅游景点,一到节假日,游人如织。 

  那条蜿蜒西去的小河依然不知疲惫地淙淙流淌。因为老家地处赤水河上游,政府关停了所有小煤窑,没有了小煤窑排放出来的污水,小河又变得清澈见底,河鱼成群,往来翕忽。小河歌唱着往西而去,汇进了那条能酿茅台酒的“美酒河”。因为酿制茅台酒需要本地小红缨子糯高粱,井坝村的人们不再钻要夺人性命的煤窑,家家户户改种高粱,奔向小康。到了冬季,闲置的高粱地还可以种豌豆苗卖,井坝村高粱地种出来的豌豆苗,肥嫩脆甜,远销珠三角,让原本农闲的冬天,坡地上,田地里,到处是掐豌豆苗的忙碌的身影,寒冬也变得火热。 

  如今逢阴历每月尾数2和7,就是井坝村自己的集。到了赶集的日子,井坝的小街道,也跟长岗镇集一样熙熙攘攘。四面八方的小商贩赶过来摆摊,十里八乡的人都骑着摩托开着小车来购物,把井坝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住在街道上那九十多岁的老志愿军战士,这时候就要出来,站在家门口指挥着交通。车和人就顺着老战士的指挥有秩序地通行。路过老战士身边的人,都笑着朝老战士打招呼。此时,井坝村上空红灿灿的太阳,也跟着众人乐呵呵地笑。 

  曾经闭塞落后的井坝,如今成了交通便利的最美乡村和小康村。到了夏天,重庆人都跑来井坝租房子避暑。因为红军四渡赤水时,曾经途经井坝村。政府还要将老家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让更多的人,流连在老家优美的风景中,感受这片土地的巨大变迁,体会如今安宁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天命之年过后,我的后半生,一定还会见证老家更大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