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中)

  上世纪80年代正安县城赶场(来源:遵义文艺)

  上世纪80年代正安县城赶场天的地摊(来源:遵义文艺)

  师住房,院子两廊也是教室。大门内即乐楼,已改为学生会办公室,楼下是进出大门的通道,整个环境仍可见大庙规模。操场后面的狮子山,也曾是正安一景(新八景),名“狮形拱峙”。《正安新志》载:“狮子山在城之东,山形如狮,朝拱州署,与飞凤对峙。满山青翠,片片翎毛,每逢霁月光风,玉润霞丽,山光竹影,狮舞凤仪,气象各个生动,实为钜观。山下为永兴庵,今为东岳行宫”。炎炎夏日,课外活动时我们去狮子山玩,没有那番景象,只坐在狮子口(洞穴)乘凉,远眺县城,凤山在望。清风徐来,指点山城各处,也很消遣。 

  西门街上的徐公祠,是为奉祀乾隆时正安州吏目徐阶平教民蚕桑、爱抚百姓而建,公私合营后成了理发社。斜对面有一家银匠铺,柜台里面有风箱、台案和小熔炉,银匠师傅系着围腰,戴着眼镜,用一把小锤和各种錾凿工具做雕花首饰,银钏、银镯、银簪等,做工很精致。街上的万天宫,因为是公安局所在之处,我们没有进去过,临街的大门紧闭,石级尚存而高墙矗立。旁边的西门老街,也是一段石板路,通向西门城门,但城门已经不在。 

  南门街上很多人家门前都有杨柳树,春风起时,柳丝飘荡,远望一片绿烟。夏天绿荫遮门,街上人都在绿杨影里。有月亮的夜晚,大人们常坐在门前屋檐下乘凉,我们一群孩子则在月光下玩耍。一九五七年以前正安没有电,夜黑更深时候,街上一片静寂,有人打着葵花杆做的火把过路,会引起狗叫,遇到不熟的还会追着叫,直到走远。 

  南门街上多为自食其力的平常人家,街坊邻居和睦相处,谁家有红白喜事,大家都去帮忙。吃饭时常有人端着半碗饭到左邻右舍找菜吃,若是某家炒肉,闻到香味便去门口说,好香啊!主人家忙大声说,快进来吃呀!就真的进去了,真的吃了,一点不客气。有时有谁为某事争执不下,双方就请有名望的长辈一起到徐家茶馆喝茶评理,说到最后,自觉开茶钱的一方就算认输,没有人去议论谁是谁非。有一次我们看见两个人拿着香烛进城隍庙,在大殿神台下跪了一阵,起身点燃香烛,出门来相视而笑。问大人他们在做什么?大人说他们扯皮,找城隍菩萨评理。其实城隍菩萨早就不在,不知到哪里去了。 

  那时我家住徐家茶馆隔壁,我有时去听大人一边喝盖碗茶一边摆龙门阵,看打戳牌,打大贰,学到一些不成章法的知识。有关先贤尹珍的故事:护鹳、倒马坎、财门对子等,就是在茶馆听来的。南门老街的李家茶馆晚上也是茶客满座,有个叫冉梦竹的艺人说淮书(评书),形容一个人头发梳得油光,说蚂蚁拄根拐棍爬上去都要滑下来,引得哄堂大笑。 

  南门老街比大街狭窄,家家户户更为紧凑。光滑的石板路有些凹凸,雨天积水成凼,赤脚一踩水花四溅。炎夏则日光暴晒,石板有些烫脚。两边屋檐下多有阶沿和石级,门槛磨损,板壁陈旧,皆年深日久,更显沧桑。临街有茶馆、栈房、酒店、药铺、烧腊铺、裁缝铺等,还有祠堂改建的县机关食堂,常对外营业,卖包子、馒头。张家的牛肉烧腊则远近有名,从他家铺子门前过都能闻到烧腊的香味。我曾去他家后院看杀牛,看见那头黄牛被捆倒放翻在地后流泪,就吓得连忙跑出来了。南门老街拐弯处是曾百万家石朝门院子,右边小巷通米市,左边是老邮政局。前行过八九户人家就是街口,斜对文庙,连接南门大街。我们上中学时,有七八个同学家住南门老街,上学出门,一路喊起走。 

  北门老街也是曲尺型,格局和南门老街差不多,拐弯处有一小巷,通往城墙边的官坝,那里有江家祠堂,很气派。 

  北门大街上的县烟酒糖公司门市部,曾是民国反帝爱国人士闵肇鲁故居。闵肇鲁是我的四外公,我家1948年底从贵阳迁居正安县城,曾在北门街上闵家院子住过。后园有几株腊梅和桃李,大表姐常带着我们在园里晒太阳玩耍。竹篱那面有人家晒酱的几口大瓦缸,散发出微甜的麦酱气味。 

  北门街背后的杨家花园,是郭超群先生故居。郭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山水画家,抗日战争时期在县政府小礼堂举办个人画展,义卖捐款抗日。我们敬佩郭先生,特意去杨家花园访问,只见瓦屋三间,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