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妈妈岗”更暖心贴心

  漫画作者:潘雨阳

  文丨■ 罗玉梅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

  近日,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妇联联合印发通知,在全省推广“妈妈岗”就业模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对女性就业需求的深切关注,也为构建更加包容、多元的职场生态提供了新思路。 

  “妈妈岗”的设立初衷在于破解育儿女性“工作难兼顾家庭”的现实困境。在传统就业模式下,不少女性因生育而中断职业发展,“生育即失业”的隐忧长期存在。而“妈妈岗”通过灵活工时、弹性办公等制度安排,为她们提供了一个既能照顾家庭又能重返职场的通道,增强了其安全感与获得感。

  与此同时,“妈妈岗”也为企业缓解了用工压力。当前劳动力市场日趋紧张,企业面临招工难、留人难等问题。吸纳具备稳定性和责任感的“宝妈”群体,不仅丰富了企业的人才结构,也为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妈妈岗”在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重视的问题: 

  一是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目前“妈妈岗”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或服务类岗位,如普工、客服、家政等,高技能、高附加值岗位较少。这类岗位往往工作内容重复性强,缺乏培训机会与晋升渠道,不利于女性长期职业能力的提升,容易使其陷入职业发展的“低端循环”。 

  二是劳动权益保障不足。部分“妈妈岗”属于非全日制用工,社保覆盖不全,影响劳动者的基本保障;灵活的工作安排也可能带来工时模糊、加班无补偿等问题,劳动者权益易被忽视。 

  三是可能加剧性别刻板印象。从名称到定位,“妈妈岗”无形中强化了“育儿是女性责任”的观念,容易导致女性被固化于特定岗位,进一步加深就业市场的性别隔离,反而不利于推动性别平等。 

  要让“妈妈岗”更暖心贴心,真正成为促进就业、提升社会包容度的有效路径,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协同发力: 

  首先,加强制度保障。政府可对设立“妈妈岗”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或岗位补贴,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同时,应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减轻育儿负担,让更多母亲安心回归职场。 

  其次,推动工作模式创新。企业可探索远程办公、错峰上下班、分段式工作等灵活机制,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与周边托育机构合作,提供托管折扣或设立企业内部临时托育点,实现工作与育儿的更好融合。 

  最后,提升个体核心竞争力。对于“宝妈”自身而言,应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新技能,如短视频剪辑、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增强职场竞争力。同时也要理性看待阶段性职业节奏,避免因过度焦虑而影响自我发展。 

  “妈妈岗”作为一种职场创新,承载着对女性价值的尊重与肯定,也映射出社会对多元就业形态的包容与期待。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只有在制度完善、理念更新和实践优化中不断前行,才能真正释放其应有的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