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 AI的双刃剑效应

  漫画作者: 潘雨阳

  文丨■ 张 泽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认知方式和实践形态。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干部在热情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应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和政治定力,既要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效率提升与知识拓展机遇,也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类智能的物化形式。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具备强大的信息整合与内容生产能力。在理论学习中,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梳理知识框架、检索文献资料,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某基层党支部运用AI辅助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要点,使学习时间缩短了40%。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AI的“智能”始终依赖于数据与算法,并不具备真正的社会实践基础和辩证思维能力。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等深层次理论命题时,AI往往只能提供形式上完整却缺乏思想深度的回答,这正是其局限所在。 

  从意识形态安全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挑战。一些境外势力可能利用AI生成虚假信息,以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的方式渗透,侵蚀意识形态阵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民生领域的AI造假信息同比暴增580%。这一趋势提醒我们,青年党员干部必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善用技术工具而不被技术所“俘获”。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方已探索建立AI内容审核机制,如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AI生成内容进行政治把关,准确率达到98.6%,这种做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实践层面,青年党员干部应当主动掌握并合理运用AI这一新型工具。各级党组织应探索“人工+智能”的新型学习模式:一方面借助AI处理资料整理、关键词提取等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强化人工的理论引导与价值判断,确保方向不偏、立场不移。例如,某省直机关开展“AI辅助+党员深读”活动,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理论理解的系统性与深度,学习效果提升35%,这一经验值得推广。 

  同时,青年党员干部还应积极参与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AI治理体系贡献智慧。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新问题,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科技向善发展,防止技术异化为资本或权力操控的工具。 

  站在历史的新方位,青年党员要以辩证思维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既不能陷入“技术万能论”的盲目乐观,也不能因风险而退缩,走向“技术恐惧论”的极端。最关键的是,无论技术如何演进,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会过时,真理的思想光芒依然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在这个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青年党员干部要有坚定的理论自信和时代担当,以清醒的头脑驾驭技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守护信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