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记忆到文艺地标

  了城市之业的“老厂房”,代表着贵州这片热土一个发展时期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状况,值得我们铭记。 

  在城市高楼林立的当下,那些墙壁斑驳、年代感十足的“老厂房”,在流逝的岁月里深深印刻了砥砺前行、奋斗岁月的记忆,留存着也流露着那个年代多少人生活的模样。当下,不少社交媒体上还有许多对“老厂房”感情深厚的人,用自己手中的镜头和笔头,拍摄记录、收集整理、解说宣传,分享一个个“老厂房”的纷繁往事。或长或短的故事下面,评论区总是很热闹,字里行间写满了对“旧时光”热闹厂区文化与生活的无限回味。

  二

  今天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沉淀。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老厂房”里的那些时光记忆,值得我们深情回顾、深度创新和生动传承。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充分利用“老厂房”及相应“老物件”建设博物馆,可以令人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和认识当年“三线建设”的宏大历史和热火场面。比如,六盘水、都匀等地,用足用活“三线建设”留下的工业遗产资源,倾力打造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再如,与“三线建设”有着紧密联系的遵义,把曾是“三线企业”贵州长征电器集团公司长征十二厂的厂区变成了1964文化创意园区,并建设了“三线建设”博物馆,堪称工业建筑改造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典型案例。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也是推动“老厂房”焕发新活力的重要途径。比如,都匀等地不断优化服务,每逢假期都组织开展主题研学活动,让“三线建设”留下的“老厂房”成为学生生动的研学课堂,掀起一股“研学热”。还有,六盘水充分挖掘“三线建设”历史记忆,精心打造“三线”特色元素的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受游客青睐。遵义市1964文化创意园区不断完善以“老厂房”为核心的酒店、民宿等配套服务基础设施,推动发展了城市“夜经济”。 

  美食总是让人“垂涎”。“老厂房”的独特吸引力,还源自记忆中的“老味道”。即使早已离开“老厂房”生活区多年的人,有的仍不远千里来到旧地,重温熟悉的特色美食。比如,贵阳当地不少人一旦听到“贵钢馒头”的叫卖声便会勾起无限回忆。又如,六盘水当地有一家几十年的“难民火锅”老店,其特色的环境、味道、历史等等至今吸引人们不断前来品尝,是不少人必到的美食打卡地。再如,遵义市八七厂生活区的一些饭店炒菜、烤肉、酸汤火锅等,几十年如一日生意火爆,各方食客络绎不绝。还有的地方依托“老厂房”生活区,以“老味道”美食为载体,精心打造特色文创生活街区,优化各类“场景+项目+业态”布局,复刻好“旧时光”里的生活记忆,传承保护用好“老味道”,创造创新开发“新味道”,不断释放“老厂房”的新活力。 

  在传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好点子值得学习,总有一些热心人值得点赞。遵义市新蒲新区代号为“3536”的国营洪江机械配件厂“老厂房”,如今“旧瓶装新酒”,变成特色文化创意园“芳华里”,游园会、舞蹈赛、音乐节、光影剧场、创意集市、特色美食……全新升级、全面开放运营。遵义80后“厂三代”刘俊峰深入各地一边利用短视频宣传讲述“三线建设”的贵州记忆,一边自掏腰包在红花岗区老居民房里建设一座70平方米左右的遵义“三线记忆馆”,收集展示千余件“三线建设”时期的老物件,供人们免费参观。

  三

  “老厂房”焕发新活力,保护好是基础,有创意是关键,聚合力是出路。 

  用保护铸牢城市发展的“根与魂”。文化遗产代表着一地发展脉络、体现一方人文面貌、构筑着人们的精神底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这样才能启迪后人、赋能未来。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贵州大地上的那些丰富“三线”遗产,必须得到充分保护和有效传承,由此才能更好地滋润文明之花、文化之花、文艺之花,也才能持续增强人们对所居之地的乡愁眷念,对城市发展的高度自信,激发对未来的希冀憧憬。 

  让焕新点燃文化传承的“烟火气”。当工业遗产与文化建设深度融合,便能把“老厂房”的新故事,讲得更精彩。如今,国内多个城市都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文旅热”持续燃动,应充分把各地的“老厂房”焕发新活力作为“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用“老厂房”建设文化新热点、打造文旅新业态,让“老厂房”的焕新燃动持续拥有更加浓厚的“文化味儿”和更加饱满的“情绪价值”。 

  以合力激发文化保护利用“新活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近年的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为了推进“三线”文化遗产保护好、“活起来”,有热心人在志愿付出努力,有研究者在潜心收集整理挖掘历史材料,有投资者在不断开发推出新产品新业态,更有不少地方在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建设“老厂房”区域公共基础设施……我们乐见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