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义图库·邵佩清/摄)
文丨■ 记者 李培松
工业遗产与文化建设深度融合,便能把“老厂房”的新故事,讲得更精彩。如今,国内多个城市都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文旅热”持续燃动,应充分把各地的“老厂房”焕发新活力作为“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用“老厂房”建设文化新热点、打造文旅新业态,让“老厂房”的焕新燃动持续拥有更加浓厚的“文化味儿”和更加饱满的“情绪价值”。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开展大规模“三线建设”,在贵州留下了许多载满记忆和辉煌的“老厂房”,是值得倍加珍惜和用好的宝贵财富。
一
“老厂房”里故事多。
当国家大战略大调整按下“三线建设”的“快进键”时,西南、西北很多地方迅速进入了开发和建设的热潮中,一座座城市的骨干框架、产业布局雏形因此形成,可以说也奠定了不少地方的经济之基,拓展了城市发展之路。比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的六盘水市,就形成于“三线建设”时期,是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197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建市。从这个角度讲,那些“老厂房”,乃是一些城市的发展之根,见证了城市发展之路。
曾几何时,那些“老厂房”里,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派繁荣,有力助推了当地工业发展、促进着地方经济进步、深刻改变了一个地方的面貌,为一方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活力。如今,人们时常在手机中看见,一张张城市“老厂房”的旧照片,强烈情感共鸣激荡内心,让人想起了那个年代岁月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