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织锦绣 初心映山乡

  黎仕伦向记者介绍长江F16-4型放映机

  黎仕伦和另一位放映员将放映设备搬到放映点

  红旗村村民观看露天电影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农村电影市场持续走下坡路。1996年,黎仕伦所在的余庆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营陷入困境。他临危受命,挑起重担,带着公司20多名职工勇闯新路,发展多种经营,扭转亏损局面。 

  1998年1月,黎仕伦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他的带领下,余庆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步入发展快车道,2002年还被评为“贵州省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 

  后来,黎仕伦从放映公司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又成了一名普通的电影放映员。 

  2006年,全国启动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工作,黎仕伦二话不说又把担子接了过来。 

  “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是民生工程,我是党员,必须好好完成任务。”黎仕伦说,他和爱人商量,用家里的2000多元积蓄购置设备,承担起余庆县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的任务。 

  从那时起,他便有了写放映日志的习惯。不仅如此,每一年在制定放映计划前,他都要对余庆60多个行政村的放映点进行规划,在每个村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安排6个放映点,至少放映12场电影。 

  “这是今年我主要负责的构皮滩、白泥等5个乡镇放映点的统计表。”放下照片,他又拿出了几页纸,上面写有提前在各村选好的放映点小地名以及联系人的电话。 

  白纸上跃动着一个个手写的文字,便是黎仕伦对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坚守的最好见证。

  桥 梁

  “这是长江F16-4型放映机,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用的,大概用了八九年。” 

  “这是我收藏的甘光GS-16HX型放映机,以前工作的时候用过同类型的机子。” 

  缓缓转动老式放映机的胶轮,齿轮的摩擦声仿佛时光倒带,那些放映路上的一幕幕场景,又在黎仕伦的言语中重演。 

  放映机30斤、胶片箱80斤、发电机120斤……刚开始接触电影放映时,总重量超过300斤的设备,是最令黎仕伦头痛的。 

  农村地区交通不便,车辆少,设备全靠人工挑抬,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除了坚持,没有别的办法,谁让自己选了这个行业呢!”黎仕伦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