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90年代,余庆县电影院前,不少群众等候电影开场。(翻拍图片)
经过“人力”时代,拖拉机、三轮车的出现,让放映的路途变得省时、省力了一点,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
乡村道路路面坎坷不平,三轮车拉着设备在山间悬崖边的土路上行驶,坑洼路面让车子剧烈抖动,坐在车斗里如同接受“超强按摩”。
“开展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工作后,我们的设备更换为数字放映机。这张小小的数字影片解码卡几乎没有重量,但却能装下20部影片,和以前相比,不仅轻便了,放映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黎仕伦告诉记者。
在放映过程中,他还常与村干部、老百姓交谈,了解大家的需求。得知村民面临产业发展技术缺乏的困境,他精心挑选科教片,在种茶的村寨放映《如何种植绿色有机茶》,种水稻的村寨放映《水稻常见病虫防治》,让老百姓从中学习实用技术。
余庆县白泥镇大龙村村民周其伦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初借款搞养殖,因不懂技术两个月就亏损殆尽。
黎仕伦得知后,与村干部商量安排“脱贫致富”专题电影,播放种植养殖科教片。周其伦在科教片启发下,将闲置土地改种蔬菜,后来还成为当地蔬菜种植大户。
不仅如此,他还化身基层治理“宣传员”,从他放映的农村科教片中,有人学会安全用电用火常识,有人改变传统养殖习惯,还有人掌握疾病预防和科学用药知识……
2021年,黎仕伦退休,但他的放映箱从未封存。有人劝他“该歇歇了”,他却说:“只要老百姓需要,我这个老党员就还能‘放映’。”
47年间,黎仕伦和放映队累计放映电影近五万场。他先后获得“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贵州省好人榜”“遵义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电影是桥梁,一头连着政策,一头连着民心。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点不仅为村民传递了“致富经”,还成为村民议事、学习的“文化驿站”,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记者手记
没有庄严承诺,只有默默坚守。一句“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共产党员要坚持的”,质朴的话语,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位老放映员近5万次的“开机”,绝非机械重复的劳作,而是在时代洪流中一次次主动“对焦”的信仰抉择。
一束光、一块幕布,不仅映照着山乡巨变,更点亮了精神文明的火种。这束穿越四十七载的光影,传递着信心和希望,将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续写永不谢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