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古城参观游览(新华社/图)

演员在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景区表演民族歌舞
(新华社/图)
然而,仅凭流量驱动远不足以形成稳固的旅游市场结构,游客体验才是文旅消费的最终落点,“内容吸引”必须转化为“服务兑现”。文章指出,各地文旅部门应以更大定力推进文旅服务质量提升,围绕住宿、交通、景区接待、文化配套等环节进行精细化治理,注重游客体验全流程感知。同时,应加强市场监管与秩序维护,严肃查处损害游客权益、恶性竞争等行为,确保“流量转化”环节不因服务短板而断裂,真正实现“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证券日报》报道,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当前旅游消费整体趋于理性,游客日益偏好具有松弛感与反内卷气质的出行体验。然而,小城旅游呈现出典型的“潮汐效应”特征,人员快速聚集、集中游览、迅速疏散的模式,使得热度高峰来得快、退得也快。如何将低频、临时性的流量转化为具备粘性的常态消费,仍是下沉市场文旅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小城游”的热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平台算法与用户情绪共振下的“短周期产物”,在流量红利之外,诸如同质化产品、价格竞争、配套不足、内容空心化等隐忧也正在浮出水面。小城文旅发展正在面临一次战略拐点:是选择继续抢抓热度、堆砌话题,还是开始系统构建兼具内容力、接待力与组织力的长效发展机制。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院学术委员周海涛强调,小城文旅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差异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产业协同的系统设计。他指出,部分县城存在“资源同构”“内容复制”现象,盲目跟风容易导致同质竞争。要想真正将热度转化为产业价值,需立足本地民俗文化与生态特色,构建独具辨识度的文旅产品,并同步提升接待能力与服务体系,实现从“热闹”到“产业”的跃迁。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专题研究中,戴斌表示,面对大量小城市频繁“出圈”的现象,应警惕将短期流量误判为长期价值。他强调,现代游客的文旅决策日益侧重情绪满足与生活体验,只有建立起有品质、常态化的旅游环境,才能实现持续吸引与复购。
戴斌指出,旅游行为在本质上是对日常生活逻辑的延伸。住宿、饮食、交通、娱乐等核心体验场景,若能在目的地与本地居民日常形成高度契合,才能避免“风景有余、生活不足”的单调感。他认为,片面追求“打卡经济”并不能真正提升城市吸引力,城市应在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活动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游客营造“可居”“可感”的生活氛围。
在文旅传播层面,戴斌还提出,应重视游客“预期管理”,不宜一味制造短时喧闹的盛典,而应呈现城市日常生活的温度与稳定性,避免游客与本地生活之间的情感割裂。善意、真诚、包容、温暖的日常生活,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
“小城游”并非一场孤立的消费潮流,而是中国旅游结构变迁的一面镜子。从一线向多线下沉,从景点打卡到生活体验,从平台曝光到品牌建设,这场热潮所引发的,不只是目的地排序的更替,更是旅游观念、治理逻辑与发展路径的系统再构。这既是市场的机遇,更是治理的命题。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何读懂奔涌人潮背后的文化需求,从“接待游客”走向“共同服务居民与游客”,将在未来数年决定其城市发展的文化厚度与战略韧性。文旅的终点,从来不只是“旅游”,它是城市的认同,是区域的再发现,是基层中国重新被看见、被喜爱、被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