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新华社/图)

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教场中路,游客们乘坐蓝花楹主题观光巴士,欣赏蓝花楹盛开景色。(新华社/图)
沉浸式体验“旧时故事”。这种内容供给不仅具有故事张力,更强化了情绪共鸣和场景记忆,形成强社交传播力。
在运营上,黎川县政府统筹交通疏导、现场秩序和志愿服务,提升整体接待保障力,保障游客体验不“翻车”。活动期间,多地媒体集中报道,“文学+古城”的模式成为业界关注焦点。黎川的成功说明,冷门资源并非劣势,关键在于内容与运营的创新匹配。通过唤醒本地文化记忆、打造可参与可传播的互动机制,黎川探索出县域“以文促旅”的新范式,验证了小成本、强体验、高黏性的“轻量化出圈”路径。
从荣昌的美食热潮,到合肥的科创研学、再到黎川的文学街区,各地县域文旅“爆款”并非偶然涌现,而是在时代趋势、产业支点与内容机制的多重共振下脱颖而出。它们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着年轻人对于小城的情感连接与旅行欲望,也倒逼着县域文旅走向更具策展意识与运营逻辑的发展路径。
据《证券日报》报道,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方泽茜指出,近年来,小城旅游产品加速迭代更新,各地不断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发新型景区与体验产品,带动游客获得更具沉浸感的出行体验。她表示,2025年县域文旅仍具备强劲增长潜力,尤其在年轻人主导的内容传播语境下,更需借助地方特色、文娱演出等要素抢占注意力,再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由点及面的扩张,推动小城文旅从区域热点跃升为全国乃至国际关注的新兴目的地。
值得注意的是,“爆红”并不意味着“长红”。真正具备可持续价值的“小城游”,必须在热度之外完成从内容供给到接待能力、从政府组织到平台共建的系统转型。下一阶段的小城文旅竞争,不再仅是一次性“制造话题”的能力,更是“留住用户”的长线运营能力,唯有如此,小城方能从流量目的地,蜕变为具有生活性场景和情感黏性的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