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乡村”文旅体系,力求实现从“爆红”到“长红”的转型。
另一个赛道上,“未来大科学城”加速落地,安徽合肥以“科创+研学”出圈,成为全国家庭客群关注的文旅目的地。据《半月谈》报道,合肥推出涵盖量子科技、人造太阳、空天探索等内容的研学线路,融合讲解、互动与实操三类场景,广受亲子市场欢迎。社交平台上,“打卡量子科技馆”“遛娃式研学游”相关内容快速走红,带动旅游热度持续上扬。
区别于传统文博路线,合肥依托中科大、研究院所、高新区等资源,构建“研学基地+旅游线路”联动机制。该政府于4月发布“科普研学游精品线路”,串联270余家研学基地,并在“5·19中国旅游日”启动主题消费活动,用科技互动提升游客沉浸体验。地方财政也出台专项扶持计划,推动“科技+教育+旅游”系统融合。
通过短视频传播、政策扶持和家长圈口碑共振,合肥快速完成从“科研高地”向“旅游热地”的跃迁,成为“知识消费型旅游”的代表样本。其经验为其他非传统旅游城市提供了可复制路径:用城市专业能力打造文化吸引力。
科技美食以外,2025年春夏之交,江西黎川因“古街沉浸式戏剧”出圈。借助本地作家张恨水文学IP与历史街区空间的融合演绎,黎川成功将原本人流稀少的明清老街转化为文化旅游新爆点。据新华网报道,节日期间黎川古街日均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相关话题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热度持续攀升。
利用“文化IP+沉浸体验”的深度融合,地方政府联动演艺机构、非遗工作坊和高校团队,在古街定点打造微剧场、街头展演和主题市集,游客可以沿街参与剧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