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上)

  竟也长了不少见识。 

  原来正安县城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至1957年)。清康熙年间迁真安州于古凤山麓,乾隆时期筑城,城周约三里,炮台四座,水洞八个,城高一丈八,城门宽八尺。这在古代确实气派,尤其是边远山区,极其少见。 

  民间说法虽然夸张,却也有依据,所谓城内三座桥,讲的是文庙。 

  文庙在南门街上,临街照壁上“万仞宫墙”石刻已风化剥蚀,两边石坊门上有云饰浮雕,坊座前后为抱柱石。进去是个青石砌的半圆形大水池,名叫“泮池”,池上有三座石拱平桥,中间一座为状元桥,雕花石栏,比两边的桥宽大。过桥去,上一重九级石阶是个长方形平台,两旁各有几棵苍老的梧桐树,再上一重石级是座四柱冲天三道门的雕花石碑坊,中间比两边高大,坊上有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浮雕,柱顶则有望天狮子。中门封闭如墙,上方匾额镌刻为“棂星门”,正安没有出过状元,说是要出了状元才开。进去是前院,两边厢房旁边各有几步石级,往里过乐楼,便是青石铺就的文庙大院,台阶上矗立着气势巍峨、庄严肃穆的大成殿,筒瓦盖的歇山式单重飞檐,殿脊为九龙九凤,殿前是雕花石栏,台基亦有龙凤纹饰。 

  大殿开间宽阔,殿内柱座石墩有形态各异的蝙蝠浮雕,斗拱交错,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后墙正中香台上方悬挂着“万世师表”匾额。阶前拜台已拆除,两厢廊庑也早已改造。殿后崇圣祠只剩遗迹,右边明伦堂尚存部分,与凤仪小学后门外操场相通。 

  1938年创办的正安县初级中学,校址即在文庙,1945年迁到东门外的东岳庙。正安解放后不久,文庙虽然改成县机关干部宿舍,但三座桥还在,临街的照壁和两边石坊门也还在,我们常去里面玩。有段时间那一带早上是菜市,照壁前面有几案肉。我们上学时菜市还没有齐。星期天跟着大人买菜,东张西望,见过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卖菜的多数是城郊农民,大清早就挑着新鲜蔬菜进城,在菜市占位置。买菜的城里人则有早有晚,多为持家主妇,难免讨价还价,但都软语相商,很少生气。卖肉师傅系着围腰站在案桌边,若有人来买肉,问过斤两,提起砍刀一刀砍下去,拿起来称。买肉的看秤杆翘起来,就笑着付钱,把肉放进菜篮子。有的让卖肉师傅把买好的肉穿个棕叶子挽的扣,提着回家。路上遇见熟人,开玩笑说:“又买肉了,好有钱啊,请不请客?”回答说:“请啊,你来就是,我正缺个人帮忙!” 

  《续修正安州志》(以下简称《州志》)载:文庙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嘉庆五年迁于州治北门外,道光十年复移南城内旧基,越数年乃成。同治四年朱逆陷城,祠庑皆燬,仅存瓦椽,两任知州相继增修,功未成。同治十年州牧黎怀捐廉五十金并尽力筹款,鸠工庀材,期年告竣,楹庑宫殿,丹垩一新,较前增美。我们看见的可能是同治十年后复修的大致格局。 

  说城头四道门,那时只见南门城门和城楼。城外即凤山,《州志》记载:“州治后山形如飞凤,自南来仪,于彼高冈,殊多吉土,蔼蔼之望”,名“古凤仪城”,是正安八景之首,县城也因此而得名。其他三座城门只剩遗迹。四座城门的名称也是在《州志》上看到的,东曰来青,西曰凤仪,南曰迎熏,北曰拱极,都蕴含深意。但老百姓很少有人知晓,只说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条大街也说成是东门上、西门上、南门上、北门上。至于东街叫和平街,西街叫新民街,南街叫解放街,北街叫胜利街,除了外来人,本地人很少提及。 

  四条大街连同南门老街和北门老街,都在县政府门前十字口相汇。街面皆为石板路,两旁高低错落的青瓦木屋,连接成片。临街人家多有柜台,卖些日杂用品或香烛鞭炮、酱油麸醋之类。公私合营之前,商号、布庄、钱庄、茶馆、酒馆、面馆、货栈、客栈、当铺、裁缝铺、中药铺、剃头铺等等,一应俱全。逢三、六、九赶场,沿街是背着背篼或挽着篮子买卖农副产品的城乡群众,十字口一带尤为集中。 

  十字口地势宽敞,原叫鼓楼坝。据说县政府原是州衙,大门两边曾有钟鼓二楼,早已拆除。我们看见的县政府大门钟楼,是民国后期建的,楼顶挂着一口铜钟,每天早中晚各敲响一次,全城都能听见。但晚上各街仍有专人打更,同时提醒小心火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