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博士寨”:百年家风赓续育人

  余庆县松烟镇觉林村马家寨(余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文丨■ 余庆融媒 李宁 安全益

  “老大本科毕业,现在在新蒲新区工作;老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在贵州大学任教。”69岁的马邦兴是余庆县松烟镇觉林村马家寨土生土长的农民,一生质朴的他,最骄傲的就是全力培养孩子,让他们走出了大山。“读书才有出路,只要他们勤奋读书,我们砸锅卖铁都要让他们读下去。” 

  据了解,马邦兴的二儿子马家君于2004年考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后又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孩子考上大学,全家人固然喜上眉梢,可几千元的学费,却像一座沉甸甸的大山,狠狠压在了马邦兴肩上。“说实话,那个时候一年找几千块钱还是很困难的。”马邦兴回忆道。 

  尽管如此,马邦兴却从来没有出现让孩子弃学的念头,“就是贷款也要送孩子去学知识”,马邦兴的这种信念,源于马氏家族的百年家规家训。 

  据《马氏族谱》记载,马氏祖籍汉代陕西扶风郡,后迁江西,再入四川,清朝康熙年间迁来余庆乌江河畔,最后定居余庆县松烟穴塘坎。光绪年间秀才马应显在寨子里首开私塾学堂,并为马氏家族拟定“应显规训”的家规家训——“族中各父兄须知子弟当教,教法当正,养正当豫。他日若学成从政,固为良士为廉吏;即是为农为工为商,亦不失为淳谨君子。” 

  “这一家规家训,我们一直都在遵循。”92岁的老人马昌元对家规家训的内容烂熟于心,但时不时还会拿出来细读一番:“我们一代代马家寨人赓续传承‘应显规训’,为后代树立了勤学榜样,如1940年双双考入刚迁到湄潭的浙江大学的马光煌和马光灼兄弟、曾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院长的马费城等。” 

  历经百年赓续传承,马家寨人以“应显规训”为戒,通过向榜样看齐、勤学苦读,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时至今日,马家寨已出了27位研究生(其中14位博士),100多位大学生,11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现在遍布于五湖四海,活跃于各行各业。这个只有360多人的小村寨也被外界称为“博士寨”。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重教尚学的家风,让“博士寨”成为余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底气,也成为余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明元素,展现出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