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赋能成长与蝶变

  科研机构的智慧源泉,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持;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则能通过企业的资金助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和优势互补。 

  2024年12月3日,贵州省科技厅科学家工作站——镁合金材料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落户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这是该公司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 

  “公司将依托工作站,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围绕特种合金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航空航天核心零部件等领域,持续技术创新。”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安满怀信心地表示,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依托重庆大学、贵州大学、遵义师范学院等高校在铝合金、镁合金等新材料领域的科研实力,实现公司从单一制造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配套供应商平台转变,全力打造产学研合作的示范样本。 

  位于遵义表面处理环保产业园内的贵州巨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表面处理环保产业的综合服务商,致力于电镀废水治理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以智慧化管理技术为环保产业赋能,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推动环保产业不断提质增效。 

  2024年6月,贵州巨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遵义师范学院携手共建了“生态环境现代产业学院”。其中,遵义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在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环境生态与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而贵州巨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则主要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涉重“三废”治理、酒类工业“三废”治理、“富矿精开”绿色开采等实际应用领域,提供环保产业一体化解决方案。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离不开产学研的密切合作。”走进贵州火焰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直播基地,遵义师范学院合作培养的电商运营相关专业学生正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电商直播实战演练。公司总经理邓正刚感慨道:“校企合作能为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而高校学生也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宝贵经验。” 

  鼓励民营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协调培育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遵义市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广泛共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握手”,不仅是培养产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还能让论文里的技术走向广阔的产业舞台,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汇聚起强大的创新动力。

  政策滋养创新沃土

  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心扶持和正确引导。近年来,遵义市从多个维度出发,全方位培育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全市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的发展之路。 

  早在2022年,遵义市就制定出台了《遵义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实施方案》,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梯度培育机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研发经费投入,不断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抓创业创新,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组织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申报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5家。 

  为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紧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的主题,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深挖创新潜力。2024年,全市推荐了20个项目进入省级初赛,其中3个项目成功闯入省级50强决赛,并且有1个项目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二等奖。 

  抓平台建设,紧扣“精准服务,助企惠企”的主题,深入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汇聚各类优质服务资源,深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