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里的精锐力量,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发展特征。梳理遵义工业版图可见,一批深耕黔北大地的民营企业正以“专精特新”为发展坐标,用“独门绝技”在精密铸造、新材料、装备制造等细分领域奋勇前行,成为构建具有遵义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中流砥柱。
锻造“独门绝技”
走进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舞动,铝液历经24道精密工序淬炼,摇身变为新能源汽车电机壳、航天器散热叶轮等高端零部件。目前,该公司拥有发明专利5个、实用新型专利14个。
“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我们成功攻克了铝合金铸造行业长期以来的两大难题。”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欧阳阿强介绍道,公司自主研发的真空快速压射高压铸造技术,不仅将产品致密度提升了30%,气密性合格率达98%以上,更是破解了高功率电机持续运转的散热瓶颈。其生产的低压铸造一体成型电机壳体,内部螺旋水道设计使冷却液循环效率跃升40%。这项突破使企业成为贵州省唯一新能源汽车电机壳规模化供应商,产品直供长安、东风、宇通等头部车企。
航空航天领域,一直以来对零部件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依托《一种一体成型的风机叶轮专利技术》,实现了叶轮、风筒等部件高压铸造一次成型。它与传统焊接工艺相比,不仅重量减轻了50%,耐温范围更是跨越了从-50℃至300℃的巨大温差,转速突破2万转/分钟。这一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航天航空器的散热系统。
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所在。在乐器制造领域,贵州正安娜塔莎乐器公司则弹奏出一曲“创新之歌”。创新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短短3分钟就能完成一把吉他的背板制作,相比以前减少了50%的工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更加环保,有效减少了木材资源的消耗。
“从2024年10月碳纤维复合材料吉他推出上市以来,我们的产品就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目前已经累计销售3000多支,主要销往俄罗斯、日本等国。”该公司行政主管韦林飞兴奋地说道。
在遵义,出口受欢迎的可不只吉他。遵义中铂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高性能硬质合金工程钻头,同样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嵇建斌告诉记者:“目前针对印度市场开发的高性能硬质合金工程钻头在当地很受欢迎,预计今年公司在印度市场可以实现产值1500万元以上。”
如今,遵义中铂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已探索出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年产180多吨的50多种硬质合金系列产品中90%均为高新技术产品,填补了遵义市乃至贵州省硬质合金生产的空白,业务更是拓展到俄罗斯、加拿大等国。
不难发现,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靠的正是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促进民营企业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东风下,它们不断创新,聚焦新质生产力,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里积极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实现了从低端到高端、从跟随到领先、从国内到国际的不断跨越。
产学研协同共生
解读遵义“专精特新”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产学研合作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嫁接,它正重塑着遵义产业的创新生态。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