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酒旅并举 富民强县

  2024年,习水县接待游客13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9.8亿元。 

  习水县以“酒旅并举·富民强县”为战略,科学规划白酒产业集聚区,推动酱酒厂区向旅游景点转型。赤水河沿线的习酒镇、土城镇等地,酒企通过建设高粱示范基地、开放生产车间,形成“工业+旅游”的融合业态,带动4万余人就业,惠及数万户高粱种植户。

  二

  地处川黔渝交界的习水县,山地面积占比超90%,如今以“小规模、大群体”的现代农业模式,破解了山区农业发展瓶颈,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三产融合的振兴之路。 

  黔北麻羊和酒用有机高粱是习水农业的两大支柱产业。全县麻羊存栏达34万只,酒用有机高粱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形成“以羊促粮、以粮带酒、以酒助销”的产业链。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习水县引入14家企业入驻农特产品加工园,涵盖饲料生产、羊肉深加工、农产品配送等环节,年产值超10亿元。 

  “种红粱致富忙,种子肥料统一发,还有技术送到家,订单保价有底气……”农户自编的顺口溜道出习水县产业实况。 

  红高粱,习水的群众称之为红粱,寓意红红火火。习水县群山环绕,各乡镇(街道)海拔落差较大,在崇山峻岭间如何发展好农业经济,由古至今都是一个难题。而依托赤水河流域白酒产业的兴盛发展,种植酒用有机高粱为习水县开辟了新的解题思路。 

  2003年,习水酒用有机高粱基地开始建立,经过2015年、2019年两次扩大种植面积,有机地块认证面积达到39.6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4.86%,基地覆盖26个乡镇(街道)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茅台集团和习酒集团酒用高粱原料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自2014年以来,习水县累计种植订单酒用有机高粱181万亩,涉及订单种植农户39.8万户,为群众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高粱产业已发展成为习水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 

  近年来,习水县紧紧依托茅台集团和习酒集团对优质酿酒原料的需求,积极推行“农企合作、粮酒联姻”,探索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订单种植、产销对接、保护价收购,切实保障广大种植户的利益。 

  粒粒红高粱,凝结着种植户的辛劳和汗水,也寄托着习水人新的希望。数据显示,2024年,习水县共种植订单酒用有机高粱16.81万亩,完成收购任务4.1万吨,实现产值4.5亿元,带动全县3.92万户农户参与其中。 

  生态循环、种养结合释放叠加效益。隆兴镇新光村天福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养殖-种植-加工”生态闭环,使300亩花椒基地年增收15万元,成为当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政策兜底,构建利益共享机制。订单农业和联农带农机制成为增收保障。黔北麻羊产业通过“最低保护价”机制惠及1.3万养殖户。

  三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习水县聚焦民生短板,以监督护航、服务升级、政策兜底,筑牢防返贫防线,提升群众获得感。 

  监督护航,破解民生“痛点”。习水县纪委监委通过“访村寨、重监督、助振兴”专项行动,精准解决群众难题。醒民镇马蹄村村民王代富因家人重病负债,在帮扶下获得医疗救助,避免返贫风险。在回龙镇洞湾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中,该县纪检干部全程督导,确保19个项目高效落地,杜绝资源浪费。 

  服务升级,织密健康养老网。2024年,习水县把新建1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纳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建设过程中,习水县各级相关部门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区域内老年人分布密度,顺利完成了建设任务,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九龙街道矿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生活照料、康复理疗、法律援助等特色服务,成为老年人身边值得信赖的“服务管家”。 

  在二里镇养老服务中心,配备了相应设备和专业服务人员,辖区内老人们常在这里聊天、喝茶、唱歌、看书、就餐。 

  据了解,二里镇养老服务中心综合项目于2024年11月14日开始试运营,建有长者食堂、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设施。 

  习水县人民医院通过智慧化改造,建成县域医共体,实现远程诊疗和数据共享,基层群众就医便捷度大幅提升。 

  从赤水河谷千年酒香到酒旅融合生态名片,从山地农业生态循环密码到民生保障温情守护,习水县正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这座完成美丽蝶变的生态之城,持续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发展动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谱写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