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再造——企业转型与人才为本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电焊工首席技师刘海林(左),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结构预制车间调试焊接机器人。(新华社/图)

  生产率切实反映为资本的合理回报,从制度上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稳定企业家对实业投资的预期,破解制造业“高投入、低回报、弱持续”的结构性难题。

  除了制度激励与技术布局,支撑制造业转型的深层变量,还来自人本身。支撑制造业长期发展的另一关键变量,是能否形成稳定、持续、高质量的人才供给结构。新一轮产业重塑中,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配置与成长机制,正成为决定中国制造可持续性的重要基础变量。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同步构建一支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的现代产业工人队伍,以支撑制造强国的战略底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并从方向性、系统性、制度性层面,为推动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提供了路线图。正如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研究员邱毅所指出,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性工程。

  当前,技术工人面临数量不足、结构失衡、成长机制滞后等问题。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发达国家技工结构中高中低比例约为35%、50%、15%,而我国高技能人才仅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