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再造——企业转型与人才为本

  2025年开年,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横空出世,成为全球科技圈的聚焦点之一。作为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代表,其不仅为AI技术注入了新的中国想象,也为制造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实践维度,将AI技术推入制造业应用的深水区,引发业界对产业模式重塑的广泛关注。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近期播出的特别节目中,海尔、国机、通用技术集团三位企业代表围绕“产业创新向‘新’而行”主题展开讨论,系统梳理了AI技术对制造业带来的深层影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报道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推动制造业实现模式创新、价值跃迁的关键变量。AI正从辅助工具向系统平台演化,正在逐步渗透至产品设计、流程控制、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等多个业务核心环节。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指出,AI将在产品定制、制造精度、用户体验等方面重塑制造业价值链。海尔正通过“智家”平台与工业大模型的结合,推动AI在制造领域实现深度部署,力争达成零库存、高精度、个性化的柔性制造目标。同时,他强调企业要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开放式创新生态,强化敏捷组织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主动适应AI驱动下的产业节奏。

  国机集团董事长张晓仑强调,尽管在超硬材料、人造金刚石等方向取得全球领先成果,但“基础研究不足”和“技术转化不畅”仍是制造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他提出,未来需通过“揭榜挂帅”的组织机制,联合上下游力量共建产业突破路径。

  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介绍,该集团在高端领域的技术研发不断推进,如旗下东软医疗推出的全球最快CT设备,在全球形成显著技术壁垒。他还指出,AI对制造企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涉及研发、制造,更延伸至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系统构建。

  专家普遍认为,AI赋能制造业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也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在组织形态、管理方式、人才结构上的全面转型。绿色转型亦被多位代表提及,成为AI时代制造业发展的另一条核心主线。在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交汇的时代入口,如何在生态中定位、与技术共进,将决定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在“AI+制造”的新阶段,问题已不再是“有没有技术”,而是“有没有能力用好技术”。企业如何重组组织结构、改造管理方式、建设柔性能力?员工如何适应AI时代的协作节奏、职业定位与再培训机制?这一切,正在成为影响制造业未来十年的关键变量。

  现实中,不少企业在能力建设上仍存在明显短板。尽管市场需求结构与供给体系正在经历系统性调整,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现实阻力。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当前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推进正从覆盖率导向转向效率提升导向,供需两端正在重塑:企业更加关注生产制造与供应链的联动管理,解决方案也从单点工具向软硬一体化系统过渡。

  但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依旧突出。安全体系建设未被纳入核心流程、接口标准缺失、平台碎片化、系统互通性差,均成为制约转型纵深推进的关键因素。主管部门亟需通过标准体系建设与政策引导,提升产业生态的协同性与开放度,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链的系统潜能。

  在上述能力瓶颈之外,部分企业的动力机制亦面临现实掣肘。《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吕铁指出,制造业当前的资金回报率普遍仅为5%至6%,显著低于金融、房地产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对中长期投入制造业持谨慎态度。“如果没有相应扶持政策,企业不可能长期从事制造业领域。”他表示,提升制造业的投资吸引力,必须让其高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