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再造——企业转型与人才为本

  在广东深圳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人形机器人在进行演示。(新华社/图)

  5000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5%,高级技工缺口已达2200万人。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023年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9万多元,仍远低于多数发达国家技术工人水平。这一结构不仅制约了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转型深度,也不利于形成以技术工人为中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影响消费能力释放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产业实践层面,浙江杭州钱塘区的案例为“人—产—城”协同机制提供了样本支持。该区围绕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将壮大技术工人队伍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目前,钱塘区产业工人达30.8万人,其中技术工人9.3万人,占比超过30%。通过政策引导、技能提升、平台建设等多元机制,该区域技术工人提技增薪趋势明显,对本地工业体系升级与社会稳定形成有效支撑。

  围绕“建机制、强通道、促成长、优服务、搭平台”等关键环节,各地正在探索一系列系统化、分层分类的制度改革。从建立贯通教育、就业、评价的成长通道,到推动企业承担主体责任、完善激励机制,再到强化住房、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搭建技术工人数字成长平台,政策体系正逐步形成闭环。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支撑的复合型协作机制,正在成为构建高质量产业工人队伍的基本框架。

  从更长周期看,技术工人不仅是制造系统的操作者,更是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的协同进化者。在AI驱动制造逻辑重构的背景下,企业需要的不再是机械重复的劳动力,而是具备基础工艺理解与系统协作能力的“知识型蓝领”。构建这样一支队伍,既是产业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结构优化的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