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大学减脂课上,学生们举哑铃进行力量训练。(新华社/图)



正如人民政协网报道指出,在体重管理理念普及的同时,也需警惕其异化为体重焦虑的风险。当下,“颜值即正义”“以瘦为美”等观念盛行,部分群体过度追求身材与外貌,导致体重问题从单纯的健康指标,演变为心理负担甚至社会压力。网络流行的“生命不息,减肥不止”“活到老,减到老”等口号,虽带有调侃色彩,却也反映出部分人群对体重问题的焦虑与执念。
据《法治日报》报道,随着“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推进,社会各界对健康体重管理的关注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一些减肥机构借势制造身材焦虑、夸大宣传、虚构科技概念,形成了新的消费陷阱。报道指出,市面上大量所谓的“瘦身神器”,从减肥食品到外用仪器,实际上不少缺乏科学依据,通过心理暗示、虚假承诺或伪装性效果诱导消费者,构建了“制造焦虑—销售产品—效果初显—复发失败—循环消费”的畸形闭环。
正如报道所强调,官方倡导的“体重管理”与市场上过度营销的“减肥瘦身”存在本质区别。科学的体重管理应以维护身体健康为目标,强调科学饮食、合理运动和生活方式改善,而非单纯追求快速瘦身或数字下降。盲目追求“速效”“躺瘦”的行为,不仅可能损害身体健康,更可能陷入反复减重反弹的恶性循环。
人民政协网报道表示,体重管理的目标应始终以“健康第一”为核心,而非片面追求瘦身。过度减肥不仅影响正常营养摄入,还可能引发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骨折风险增加等多重健康隐患,尤其对女性和老年人群体影响更为显著。科学合理的体重管理,应以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良好作息与心理调适为基础,避免将体重数字作为唯一衡量标准。
光明网报道指出,调查显示,体重焦虑的蔓延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突出。在一个对北京、上海等地30名8至11岁、BMI超过24的儿童的调查中,当被问及“是否因肥胖而自感不如同伴”时,超过半数受访儿童选择了肯定回答;而在“是否因肥胖而害怕参与集体活动”这一问题上,选择“是”的比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