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走在天津市城市绿道公园步道上(新华社/图)
高达七成。这一数据反映出,身材焦虑在学龄期儿童中已具有显著心理影响。
儿童心理咨询师指出,大体重青少年在同辈互动中易形成消极自我认知,外界的嘲笑、起外号等行为加剧了其自我价值感的下降,进一步引发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肥胖问题亦可能成为家庭矛盾的诱因,父母间因子女体重问题相互指责,无形中将更多心理压力转嫁至孩子身上,形成恶性循环。
在社会层面,虚假减肥信息的泛滥加剧了青少年盲目减肥的风险。部分网络平台充斥着缺乏科学依据的极端减肥建议,如过量运动、极端节食甚至断食,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构成威胁,也严重损害心理健康。更有打着“营养师陪伴减肥”旗号的商家,实际存在缺乏从业资质问题,制定的减重食谱热量严重低于儿童正常需求,属于典型的节食减肥,极易造成生长迟缓、代谢紊乱等严重后果。
《法治日报》调查显示,在“减肥产业化”的背景下,部分不具备专业资质的从业者以“科学外衣”掩盖商业目的,将未成年人置于极高的健康风险之下。对此,专家呼吁,应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和科学干预,规范儿童体重管理服务,强化行业监管,保护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真正实现体重管理年行动的健康初衷。
因此,体重管理年行动必须同步推进健康市场环境建设。相关部门应完善行业准入标准,厘清医疗、保健、美容领域界限,严格监管减肥广告和产品宣传行为,打击诱导消费与虚假宣传。同时,应加强权威健康知识普及,通过多渠道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理性的体重管理观念,从源头减少身材焦虑与健康误区。
随着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深入推进,社会对于健康体重管理的认知正在逐步深化,但也伴随着审美焦虑、市场乱象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等新挑战。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反应,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为指导,以健康为目标,警惕体重管理异化为焦虑源,防止健康行动变形走样。
体重管理的真正意义,从未局限于数字的下降,而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实现身体机能的良性运转与心理状态的积极稳定。唯有回归理性、多元、包容的健康观,监管之手与社会引导双向发力,才能确保体重管理年真正回归以健康为本的初衷,推动形成更加理性、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