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酒香 不止于“酒”

  神秘“红缨子” 增收“金种子”

  作为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遵义以茅台为龙头,引领着全球酱酒风潮。 

  但遵义酒香,不止于“酒”。 

  在赤水河畔,白酒产业通过全产业链的深度布局,将一粒高粱、一个酒瓶、一缕酒香转化为区域经济的强劲动能,书写着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春色最浓在田间,高粱移栽正当时。仁怀市三合镇八一村,当地采用旋耕机、播种机等机械化作业,日均翻耕土地40亩。往年,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八一村高粱种植基地实现亩产500斤以上。“今年,全镇9600亩高粱预计总产量可达460万斤,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2500万元。”三合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刘诚说。 

  近年来,仁怀市将高粱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打造,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农户种植红缨子高粱,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今年,该市规划种植高粱36万亩,其中订单高粱26万亩,预计总产量将达8万吨,覆盖农户5万余户。 

  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造就遵义酱酒独特魅力的,除了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外,还不得不提这一粒粒小小的红高粱。 

  遵义地处武陵山、乌蒙山集中连片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特有的红缨子高粱。《贵州通志》记载:“按黔省所产之酒,以仁怀茅台村之高粱最佳。”这种高粱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达88%以上,且富含氨基酸、单宁含量适中,经过“12987”酿酒工艺多轮次翻烤后,成就了酱酒独特的口感和香气。 

  随着白酒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酱香白酒主要原料的高粱产业也欣欣向荣。为推动红高粱产业高质量发展,遵义不仅成立了红高粱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还组建了遵义红粱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红粱研究所等,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红高粱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数据显示,遵义常年可保障种植红高粱的土地面积有200万亩,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居全省首位;惠及订单农户近11万户,订单种植完成率100%,亩均产值近3000元;在全市各县(市、区)均有种植,红高粱已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

  从“配套外购” 到“自主造血”

  在播州区鸭溪镇的贵州华富天玻璃包装有限公司,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开足马力,经过喷釉、贴花、烤花等生产环节,一个个精美的酒瓶诞生了。“目前我们拥有全自动喷涂设备、全自动贴标设备、全自动撕膜机等60余台行业先进设备,每天生产酒瓶15万只左右。”该公司总经理王跃建介绍。 

  位于贵州和平(苟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贵州艺森源包装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酒类包装企业。公司车间里,全自动酒盒生产线持续运转,不同标号的包装盒源源不断下线,日产量突破20万件。“通过智能改造,人工成本下降70%,产能提升60%,2024年实现产值2亿元。”该公司董事长张勇说。 

  近年来,播州区抢抓遵义市打造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发展机遇,立足资源禀赋,依托区位优势,全力推动酒及酒配套产业做大做强。当地先后在贵州和平(苟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鸭溪镇规划建设包装产业孵化园,目前有20多家白酒包装企业入驻,实现年产值10多亿元,助力近千人实现就业。 

  播州区的生动实践,只是遵义市白酒包装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