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酱酒春潮涌动

  暨赤水酱香酒产品发布会、甲辰年祭河大典、酱酒节等系列活动;注册白酒商标154件,白酒行业税收突破亿元大关,赤水产区成功纳入全省酱酒产业特色产区之一;推动百年赤水(二期)、至诚酒业等重点项目投粮投产,累计产能突破5万千升;“君台厚酱”完成赤水酱酒出口第一单。今年,该地将继续深挖“赤水河下游酱香白酒黄金产区”价值,大力实施“酱酒小花”培育行动,新增白酒产能5000千升以上。 

  在播州,围绕白酒酿造、酒用高粱、包装配套、商贸交易、仓储物流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全力推进酒及酒配套项目建设,促进传统的“单产业模式”向多元化的“共生融合”转变。 

  科技加持助推“量”“质”齐升

  在汇川,发挥比较优势,以“贵州珍酒”和“贵州董酒”两大龙头企业为引领,辐射带动区内中小白酒企业发展。 

  在如今的遵义酒业版图上,仁怀、习水、赤水、汇川、桐梓、播州……多极共振;茅台、习酒、董酒、珍酒……多点发力,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在仁怀市酱香白酒的酿造车间里,一缕缕酒香氤氲着千年时光的沉淀。如今,这份传统工艺正迎来新的“解法”——科学家们通过解码微生物的“语言”,用数据为酱酒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取样要取上、中、下三层,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在仁怀市北街酒厂酿造车间,仁怀酱香白酒科研所的技术员李朝云正仔细采集酒糟、大曲和基酒样本。这些样本将被送往实验室,分析不同酿造轮次中微生物的组成变化。 

  “我们和酒厂共享数据,动态监测生产指标,为后续工艺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李朝云说。过去,酱酒生产高度依赖酿酒师傅的经验,如今,科研人员通过定时、定量、定点采样,建立起一套精准的数据体系,从“经验酿酒”迈向“数据酿酒”。 

  北街酒厂是这一转变的受益者之一。该厂勾储部负责人曾祥卫介绍,科研所提供的“新高粱与陈高粱对酱香基酒差异分析”数据,让企业调整了原料配比。“以前靠老师傅的经验,现在有了科学数据支撑,酒质明显提升。” 

  酱香白酒的风味奥秘,很大程度上藏在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中。科研所目前已从酒糟、大曲等样本中分离出500余株微生物,包括酵母菌、乳酸菌等关键菌种。通过分析它们与基酒酸度、水分、糖分等指标的关系,科研人员正逐步破解微生物与风味物质之间的关联。 

  现在,李朝云团队还在攻关6个白酒风味指标监测项目,持续升级科研设备,以便更精准地捕捉微生物的“工作轨迹”。而他们的“野心”不止于此。“未来十年,我们想收集5000株微生物菌株,建立微生物菌种库,力求全面解析微生物干预对酱香型白酒的风味影响。”李朝云说。 

  与此同时,一场“智改数转”的技术变革,也在遵义的各个酒企悄然推行。 

  在贵州国台酒业智能酿造车间配料区,智能设备让糟醅与糠壳实现精准混合。通过十余年探索,国台将传统酱酒“12987”工艺拆解为30道工序、274个环节和1508项指标,实现生产标准化与数字化,酱酒产量和质量逐年递增。 

  “通过收集数据到精准执行,不断地分析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基酒的产量和质量。”贵州国台数智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三车间技术员王冰说。 

  在仁怀,“数智化”应用贯穿白酒生产全周期。走进仁怀酱酒集团30万吨酱香酒智能酒库,一坛坛酱香酒整齐摆放。每坛酒上均安装着连接互联网的资产监测终端,依托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解锁了智能安防、标准计量、数据管理、基酒溯源四大核心功能。 

  “我们在坛内设置了一个非接触的液位仪,以红外线探测到的液位高度,再结合基酒密度以及陶坛的建模信息,可以对在坛基酒的数量、温湿度以及液位高度等进行一个实时的监测,并同时反馈给客户,让客户也能够动态了解基酒的相关信息。”仁怀酱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