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教育不要过度数字化

  漫画作者:潘雨阳

  文丨■ 王老实 媒体特约评论员

  2025年春季开学季,AI技术在全国中小学的加速落地引发热议。北京、成都等地相继推出AI教育试点,科技企业与学校合作构建智能教学场景,教育部门明确将AI作为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这场以技术为名的教育变革看似势不可挡,但在技术光环之下,关于“用多少、怎么用”的深层矛盾正浮出水面。而与此同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AI技术的教育价值毋庸置疑。通过知识图谱与算法推荐,AI能精准捕捉学生认知盲区,提供千人千面的学习方案;智能助教系统可替代教师完成作业批改、知识点解析等重复劳动,让教师回归育人本质;虚拟现实课堂更打破了城乡教育资源壁垒,让偏远地区学生也能共享名师课程。AI正在重构教育公平的底层逻辑,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数字名师”的个性化指导。 

  但这场变革的暗流同样值得警惕。当教育系统热衷于将AI装进每一间教室时,有部分学者提出的“过度数字化”风险正在显现。 

  AI生成的标准化学习路径固然高效,却可能剥夺学生试错、探索的成长机会;教师依赖智能系统生成的教案与学情分析,会导致其逐渐退化为技术工具的“操作员”;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推荐形成的“信息茧房”或将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这与教育培养独立人格、创新能力的本质目标背道而驰。AI技术赋能教育的初衷,不应演变为用代码编写教育流水线。 

  当前AI教育实践的深层矛盾,本质是效率与人性化教育的博弈。一些地方将生均经费向AI倾斜的政策导向,折射出教育管理者对技术效率的过度迷恋;而某科技公司研学活动中学生与AI助教的深度绑定,则暴露商业资本对教育场景的渗透野心。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当AI成为教育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必须建立技术应用的“交通规则”——既要有推动技术落地的“油门”,更需设置防范异化的“刹车”。 

  破解AI教育困局的关键,在于重构技术与人性的关系。政策层面需建立AI教育应用负面清单,明确禁止算法干预学生价值观形成、限制师生自主决策等红线;学校应保留“无AI教学区”,保障传统师生互动、同伴学习的纯粹空间;企业开发教育产品时须嵌入伦理审查模块,防止技术沦为商业变现工具。 

  正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所言,教育改革要抓住科技革命机遇,但更需守住教育本质。只有当AI从“主导者”回归“辅助者”角色,技术才能真正成为照亮教育未来的火把,而非灼伤教育本真的烈焰。 

  这场AI与教育的碰撞,终将检验我们如何在效率与温度、标准化与个性化、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将黑板换成屏幕的物理更替,而是要在守护教育本质的前提下,让技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唯有如此,AI赋能教育才能真正从“解题工具”升华为“育人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