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加班文化”痛点,莫止于强化执法监督

  漫画作者:陈彦霖

  文丨■ 余明辉 媒体特约评论员

  所谓加班文化,是时下一种较为普遍的劳动现象,即员工在本应属于休息的时间依旧投入工作。加班文化的形成与人员冗余、企业收缩以及项目延迟等因素紧密相连。 

  在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岗位,许多雇员即便在工作任务不饱和时,也觉得有必要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展现自己的忙碌状态。这就导致了他们常常工作到很晚,甚至在生病时也不敢请假。 

  显而易见,适度的加班本没有问题,甚至在一些特殊或紧急情况下,也是一种必须。但在现实中,加班却被一些企业演变成常态,这就不正常了,也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关注与质疑。 

  现实中,加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多样,其危害更是不容小觑,必须予以重视。 

  从身体健康方面来看,长期高强度的加班使得员工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极大地增加了员工患上各种身体疾病的风险,诸如心血管疾病、颈椎病、抑郁症等。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加班频繁的行业,员工的平均患病概率比正常工作的人群高出了30%。 

  更重要的是,加班文化也不利于提振消费和搞活市场。当员工长期处于加班状态,他们既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费,也没有充沛的精力去享受生活,这无疑会抑制社会的消费活力,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繁荣。 

  深入探究加班文化出现的成因,可以发现这与多方面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综合联系。 

  在社会经济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呈现出越加激烈的态势,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会选择让员工加班来提高生产效率、追赶项目进度。同时,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执法力度欠缺,使得企业在违法安排员工加班时面临的惩罚力度较小,违法成本低。一些企业劳动法律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低下,内部工作流程混乱,工作效率低下,只能通过延长员工工作时间来完成任务。

  就业形势的严峻也使得一些劳动者在面对加班要求时显得被动,害怕丧失工作机会的胆怯及个人维权意识的薄弱,让他们不敢轻易对不合理的加班安排说 “不”。 

  此外,社会舆论对加班的容忍乃至过度肯定褒扬,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加班文化的盛行,使得加班仿佛成为一种敬业的象征。 

  由此不难看出,要想破解“加班文化”这一痛点,强化执法监督无疑抓住了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督,才能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益。 

  但这仅只是第一步,要更高效有力地解决这一问题,显然还要在其他方面进行必要的同步干预与着力。 

  比如,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让对企业违法加班行为的惩处更有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企业自身应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应加强维权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让他们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社会舆论等也应加强进一步正确引导,摒弃对加班的不适当推崇,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破解“加班文化”的痛点,让劳动者能够在一个健康、公平的环境中工作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