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作者:郎宏佰
文丨■ 冯海宁 媒体特约评论员
3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将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2024年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745亿件和1.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13%。快递业务量“高歌猛进”令人欣喜,但快递包装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令人忧虑。以2023年为例,我国快递包装废弃物总量已近2000万吨。
就是说,随着每年快递业务量快速增长,快递包装废弃物也“水涨船高”。对此,国家邮政局先后实施“9571”“9792”工程,对快递包装进行“瘦身”。快递企业也在原箱发货、包裹装箱、可降解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一定成效。但快递包装废弃物总量仍然居高不下。
到目前,我国已先后出台《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限制快递过度包装要求》(GB45186-2024)等文件。随着《快递暂行条例》修改通过,该条例增加“快递包装”一章,进一步织密遏制快递过度包装的制度体系。
由此看出,为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我国形成立体化治理架构,既有重大实施工程,又有专门行动方案;既有部门规章、强制性国标,又有行政法规升高层级。这种立体化治理覆盖了快递业全链条,即从源头治理到过程治理再到末端回收再利用,治理效果令人期待。
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关键是用好两大“利器”,一是法治,二是利益。从法治角度来说,修订《快递暂行条例》、出台强制性国标等,已经为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接下来如何使商家、电商平台、快递公司、监管者等各尽其责是必须做好的“大文章”。
换言之,不管快递过度包装的原因是什么,有关各方须不打折扣围绕“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这一总目标,根据法律规定和相关标准要求,落实各自责任。对未能依法落实责任的单位和个人,有关方面要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决不能让相关法规标准变成摆设。
还要以利益来驱动有关各方履职尽责。比如要让商家、电商平台、快递公司看到,实现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可以节省包装成本、物流成本,又不影响商品质量和安全,它们就会支持配合快递包装“瘦身”。再如,将快递包装废弃物减量纳入考核,可倒逼各地严格实施。
消费者作为快递的终端用户,要形成共识,对快递过度包装说“不”。一方面,用户无论是寄快递还是收快递,应该将自己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充分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公众要对快递过度包装等问题进行积极举报,为有关部门精准治理快递违规包装提供有效线索。
进而言之,应对违规包装、过度包装该处罚的处罚,对表现优异的单位和个人该激励的激励,及时推广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成功经验。总之,在实现全链条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之路上,要用好现有武器,要探索新经验。
据悉,2024年,我国快递中转环节循环包装实现全覆盖,同城快递使用可循环包装比例达到9%,电商快件原装直发比例稳步提升。248个产品通过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这为实现全链条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期待各方积极作为实现快递包装绿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