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王宽福(左一)夫妇在遵义可桢桥留影。
2018年以后,我与王宽福先生借助网络建立了联系,通过微信朋友圈,我们经常了解彼此的情况。我将所写的有关岳父的文章和生平资料发给他。后来,王宽福先生特地写了一篇“一个浙大人不应忘却的名字——何柱承”,专篇介绍了岳父生平及他们的交往,以及岳父不遗余力宣传发扬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的故事,收入他主编的《重走西迁路》《我的浙大情结》等书。
由于家学的传承,王宽福先生一家祖孙三代先后成为“浙大人”,可谓“浙大世家”。王宽福生于斯、成长于斯,大半生服务于斯,由于多年研究浙大历史,被人们誉为校史专家,终生为浙大的事业做出贡献。近年,王宽福先生虽已是八旬老人,仍然老骥伏枥、奋斗不止。我陆续收到他寄来的几本书,包括浙江大学西迁后代回忆文集《重走西迁路》《老浙大和建德村的记忆》,以及这次的《我的浙大情结》等。这些书让人们增加了对浙大西迁那段历史的了解。特别要指出,这些书均由他担纲主编,或者亲自操刀,撰写其中多篇文章,对于一个耄耋遐龄的老人来说,他所做的一切,正如他的书名,“浙大情结”浓郁深厚,其情之殷,令人感佩。
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艰难跋涉,西迁来到黔北,留下“文军”西征的佳话。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以出色的成就,在中华民族教育史上书写了重要篇章。同时,为遵义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亦作出过历史贡献,在工业、农业、教育、历史等诸多领域留下许多宝贵财富,至今还产生深远的影响。
“浙大西迁”已经成为遵义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值得后人纪念、研究、发扬。在我的有关“浙大西迁”文章发表后,一些年轻网友给我留言:读了你的文章,我们才知道遵义还有这些值得纪念的东西……足以说明,传承历史文化,任重道远!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