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中国/图)
文丨■ 田勇军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范成大诗中描写的,正是充满烟火气的“守岁”场景。守岁,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一端系着温暖的过往,一头连着美好的未来,串联起家族的血脉亲情,氤氲着最浓厚的年味。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那时候的年味特别浓,一踏进腊月,整个村庄便欢腾起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不知是从哪家开始,鞭炮在村巷里噼里啪啦地炸响,接着便传出年猪的嚎叫,接下来的整个腊月,从村头到村尾四处都回荡着年猪的嚎叫声,此起彼伏,叫得村庄欢呼雀跃,暖意融融。
集市上亦是熙熙攘攘,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卖年货的吆喝声一浪接着一浪,不绝于耳。红彤彤的灯笼、金灿灿的春联,一排一排,在风中轻摇。水果摊前,色泽鲜艳的苹果、橘子、梨子堆成小山,果香混合着烟火气悠悠飘散。最吸引孩子们的,当属卖糖人儿的小摊。老爷爷熟练地拿起勺子,舀起熬得金黄的糖浆,手腕轻转,糖丝在石板上流淌,一会儿工夫,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便跃然指尖。围观的孩子们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小嘴巴微张着,紧紧盯着老爷爷灵活的双手,小小的眼睛里写满惊奇与渴望。拿到糖人后,欢呼雀跃,蹦蹦跳跳,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兴奋。
腊月渐深,年味也愈发浓郁。打年粑、做年糕,磨豆腐,过小年,送灶神,一件接着一件。记忆中,母亲做的年糕样式丰富,有纯糯米的,有加豆沙的,有掺芝麻的,有嵌红枣的。母亲总是一边忙活,一边念叨着:“这年糕,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过年吃它,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的色彩、年的氛围与年的韵味,就在母亲的忙忙碌碌中与温情的话语间弥漫开来。
除夕这天,天还未亮透,我们一家人便忙碌起来。父亲搬出梯子,忙着贴春联,挂灯笼,我和姐姐则在一旁递胶水、扶梯子,满心欢喜地看着红艳艳的灯笼在微风中轻轻飘动,那鲜艳的红色仿佛为整个家注入了新的活力。母亲则在厨房里准备着年夜饭的食材,烧腊肉、炸丸子、炖鸡鸭……忙得不亦乐乎。母亲常说:“丸子寓意一家和和睦睦,鱼寓意年年有余,青菜代表清清白白、无灾无难。”这些美味佳肴,是家的味道,也是年的传承。
俗话说“三十晚上烧旺火”,说的正是除夕守岁“燃灯照岁”“旺火兴财”的习俗。年夜饭过后,夜幕悄然降临,一家人围在火塘边,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吃糖果,一边看春晚。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小品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歌舞表演令人满心愉悦。我和姐姐大部分时间在一旁嬉笑玩耍,时不时地跑到院子里放几个小烟花,五彩斑斓的光芒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我们充满童真的脸庞。母亲会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用红包包好,递给我们,嘴里还念叨着“岁岁平安”“健康成长”等祝福话语。我们接过红包,满心欢喜,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枕头底下,期待着新年到来。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年夜渐深,困意如潮水般袭来,但为了守岁,我们强撑着,努力不让自己睡着。每当此时,父亲便会给我们讲一些关于守岁的传说和习俗。他告诉我们,年是一种凶兽,每到除夕,它就会从深山老林里钻出来,残害生灵、破坏家园,但它惧怕火光、红色和炸响,于是,祖先们便在这天贴红联、燃爆竹、守岁,以此驱赶年兽,守护家人平安。听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