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出生在水井湾的浙大人

  20世纪40年代,王宽福一家在遵义留影。

  文丨■ 高言常

  癸卯年(2023年)孟夏,收到浙江大学“西后代”(西迁后代)代表人物王宽福先生从杭州快递来的《我的浙大情结》一书。这是他寄给我的又一本有关浙江大学西迁的书。说起和他的交往,还有一些故事。

  一

  遵义老城靠近府后山前的那条解放路,人们习惯称之为法院街,有一条水井湾小巷。改革开放以前,这里挤满简陋的民房。20世纪70年代,我曾经居住西门沟地委家属院,距这里仅一箭之遥。倒回去几十年,抗日战争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时期,在这一带,曾经居住过浙大的部分教职员工。 

  20世纪40年代,遵义虽分新城老城,但也不大。迁来一个大学,仅学生就有两千多人,再加上教职员工、家属有四千多人,所以把遵义的庙宇、仓库、祠堂全部租用。课堂、实验室、图书馆、男女生宿舍等分散四处,老师们则在全城各处租房居住。 

  在半山坡的水井湾19号,有一个大院子,铺有大块石板,比较平整。院子里有些树木花草,有两棵樱桃树,一棵石榴树,年年开花结果,石榴花开落满地,孩子们喜欢捡来玩耍。院里有一幢旧瓦房,西边是房东住,东边住有浙大工学院机械系教授王仁东、俞半秋夫妇一家三口,东首三间厢房则住有物理系教授束星北一家。房子破旧,地板已烂,且潮湿。屋内有些旧家具,供租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