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安千年古镇

  丙安古镇(遵义图库·朱 进/摄)

  丙安古镇(遵义图库·何春联/摄)

  口,河底暗礁藏匿,水流湍急,险象环生。遥想当年,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处于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形势下,红军战士在这里北渡赤水河,直取复兴场,夜袭风溪口,军号响亮,前仆后继,为胜利打开一条又一条的通道,是何等的英勇壮烈。硝烟虽已远去,但历史不能忘却。 

  翻开历史,赤水河史称“仁岸”,是整个贵州“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之一,自古就是“川盐入黔”的黄金水道。运送川盐的船只航行至此处后,受大丙滩阻碍,需要将货物由船上卸载,再由人工搬运越过险滩,或由人背马驮,运往周边和贵州腹地。岁月不复,随着潮起潮落,不知道留下了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 

  穿过吊桥,在阳光的照射下,原本湿漉漉的石阶仿若焕发了生机,一株不知名的小花在我们脚下探出脑袋。在这条陡峭的盐道上,危石斑驳,记录着无数“背子客”匍匐前行的身影,他们终年以背运盐块为生,以此换取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可尽管如此,他们却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好个大丙滩,凶险恶如狼;滩上黑风起,滩下靠盐船;招呼背子客,快把盐巴转;天天背盐巴,顿顿喝淡汤!”道尽了背子客的悲惨命运。直到工农红军到来,那样的日子才一去不返。 

  红军的到来,为古老的丙安古镇增添了红色的光辉。如今,这里有红军竹、红军菜、红军树,还有红军留下的军大衣和油纸伞,红军爱护老百姓的故事数不胜数,口口相传,经久不息。随便指着一块红军休息过的大石头,都能在当地人口中听闻一段传奇的故事。故事走心,日子就像一场轻松的旅行。 

  拾级而上,经太平门进入古镇,阳光透过狭窄的一线天照射下来,形成一条巨大的光柱,将天地连接在一起。穿过光柱,踏着葫芦街幽长而狭窄的石板路,沿着陡峭的坡势曲折迂回,十分有趣,疑似无路,又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真称得上是别有洞天,又入画卷。 

  街道两旁,是一栋栋连户共壁、青瓦盖顶、鳞次栉比的民居,门前安详的老人、嬉戏的小孩随处可见。在或宽或窄的屋檐下,雨滴未干,清风入屋,当年困乏的红军就和衣卧在下面的青石板上休息,并不入室扰民。我想象着当年长夜漫漫中,红军战士伴着阵阵竹海涛声入眠的景象。这样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必然会取得胜利,也更能获得民心。 

  在这里,“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和“耿飚将军生平展示厅”是游人必去瞻仰的地方。一群小学生手里拿着小红旗,在老师的带领下鱼贯而入,他们睁大了眼睛,瞧着一件件老物件,显得不可思议。如今,大刀、火药枪和搭浮桥时用的铁链等物品,已经离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越来越远,但那一段段英勇激烈的革命故事,却依然炽烈,传颂不绝。 

  阳光翻过远山,暮色渐渐降下身段,吊脚楼里飘出了阵阵饭香,听闻谁家在呼唤小儿吃晚饭,回应妈妈的童音由远而近,时光静谧,幸福不言而喻。举目四下,沿街的小吃举不胜举,地方特色蕨粑炒腊肉、炒笋丝、野菜或是水豆花,随便点一道,完全能满足挑剔的味蕾。一众外地游客,品尝着美味,计划着下一个旅程。红军曾经答应过遵义的老百姓,要让他们吃饱饭,还要过上好日子。沿着遵义的红色足迹,在秀丽的山水之间,一定能寻到满意的答案。 

  再往前就是东华门了,两旁挂着红红的灯笼,像成熟的柿子。一条长阶梯通往悬崖底下的双龙桥,水漫桥身,涓涓细流。桥身上雕刻着两条栩栩如生的石龙,它们守望了千年。 

  历史早已经斗转星移,时代不断发展,如今人民丰衣足食。极目眺望,一座横跨赤水河的公路桥,出现在古镇上游的大丙滩之上,原本的天险已然变成了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