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修,人居环境差。
在家人员闲着无事干,争土地、争赔偿,社区邻里不和谐、闹口角的事时有发生。其中,又以丁家山组的干群矛盾最突出、群众工作最难做。
丁家山组是一个由4个村民小组合并而成的大组。过去,在发展道路上,由于信息不畅、思想落后,社区发展的石榴、核桃、蚕桑等产业均以失败告终,农村建设成效也不明显,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低。
“对干部意见大,邻里纠纷多。”说起曾经的丁家山,保龙社区包组干部张艳直摇头。
2022年,正安县生态移民局依托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政策,帮助保龙社区向上争取到一个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总投资500万元。项目在哪里实施?社区“两委”反复商议后,决定从丁家山这块“最硬的骨头啃起”!
“群众对干部意见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在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大包大揽,群众参与度低,其获得感、认同感自然就低。”保龙社区党总支书记丁明健说,“总结教训,群众的事,还得群众说了算。”
在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中,保龙社区和正安县生态移民局共同商议,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贯穿始终。公共部分由居民民主议事确定具体建设内容,然后通过招投标统规统建;到户部分由群众自建,项目补助资金最高1.5万元,超出资金由群众自筹解决。一场共谋聚力建设移民美丽家园的行动就此打响。
共商集智——
“设想是美好的,落地是艰难的”
这是张艳前期做的一份民情调查卷——
119户741人中,有64人有稳定的收入来源,118人获得专科以上文凭。水工、电工等技能型人才16人,在外经商创业的有82人。他们虽长期不在丁家山生活,却一直关心家乡发展。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丁家山群众整体素质高、兜里也有钱。张艳说,之前干群、邻里间虽闹过不愉快,但谁不希望自己家乡好。对推进这个项目,她信心满满。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在2022年7月召开项目启动会后,群众的热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一方面来开会的多是老人,他们做不了主。另一方面,群众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对干部还是不信任。”张艳说,设想是美好的,落地是艰难的。
于是,芙蓉江镇成立工作专班,由镇领导带领4个工作组扑到项目点上,挨家挨户现场办公。12名党员包保到户,主动与在外乡贤沟通交流,针对性做工作,逐个征求群众意见,统一思想。
有群众发出疑问,我们要打造的美丽家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社区的组织下,一支由27名代表组成的“先头”队伍到凤冈、湄潭等地参观学习。
学习回来后,群众的思想有所转变。有群众提出,每家都应该出一张设计图;也有群众提出,全组有一张规划图就可以了。
3次党员大会、6次群众会后,正安县生态移民局集中群众智慧,规划了5种不同类型建筑式样风格,供群众自主选择。
新的建筑设计,在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原有房屋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延续建筑年代层次感;统一将圈舍迁到主屋后方;每家每户规划小菜园、小花园。
建筑风格确定后,党员和组委会成员开始先行建设,但仍有部分群众持观望态度。
社区迅速调整工作思路,再次组织20余名思想较保守的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并把工作重心从思想动员转向公共区域打造上来,让群众看到干部的信心和决心。
进组公路由原来的3米宽硬化拓宽到4.5米;路灯亮起来了,群众出行更方便;球场建起来了,孩子玩耍有了地方;垃圾箱镶嵌在因山势而建的墙体中,美观又实用……
2023年春节,丁家山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看到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美,而自家的房屋与其极不相称后,大部分群众的思想开始动摇了。
筹资共建——
“观念一变天地宽”
丁明尧是第一个响应的人。他早年干过贸易、跑过运输,凭借其独到的商业眼光,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有钱人。听说项目落地丁家山后,立即自掏腰包85万元,用于丁家山公共区域打造。
丁访旭前些年搞养猪赚了不少钱,后来行情不好,400平方米的养猪场成了闲置厂房。2023年,丁访旭将闲置厂房拆除后,在原址上盖了新房,并将剩余近200平方米的土地无偿转让给社区建设党群服务驿站。
观念一变天地宽,在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中,丁家山干群间相处融洽,群众间互帮互助的事例比比皆是。这座沉寂多年的黔北小山村,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70多岁的汪界英家,儿子既要照顾年迈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