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转折》剧目试演现场(遵义图库·娄山春/摄)
学习舞蹈编导专业的头3年,任兵兵参与各种红色题材的演出,演绎不同的红色人物。
大四找实习时,任兵兵听说有一个特别新奇的演艺项目在招人,如愿通过面试后,他发现这里“特别有趣”。
通过现代舞台创意和新科技手段,舞台剧为观众营造出“人、声、光、水、电、影、景”融为一体的全景沉浸式氛围,巨幕油画、战场硝烟、红歌水舞、环绕音效……每一幕都会给观众惊喜。
任兵兵饰演的红军战士,没有台词、姓名,戏份却很足,他略显自豪,“除了有台词的表演,其余剧情里几乎都能在台上看到我”。
“比起历史课学的,还是亲眼见识的更震撼。”表演强渡湘江时,高处冰冷的水打在任兵兵身上,“当时红军面前的江水肯定比舞台上的水更多更凉,身上穿的衣服也更少。前辈实属不易。”
进入剧场后,从熟悉动作、了解历史背景到整体排演,任兵兵用了两个月。终于等到导演“验收成果”的时刻,他心里铆着一股劲儿,想获得导演组的认可。“感觉想把导演组教的所有东西都演出来。”
演出结束,导演马波对演员们说,“我不希望你们只是在表演舞蹈动作,我希望你们能把角色表现出来”。
“表演”和“表现”,究竟有何不同?那时, 任兵兵还不太明白。
“看着身边的队友背着伤员,在水流、炮轰里奔跑时,觉得自己就是当年的一名红军战士。”任兵兵将学过的舞蹈技巧放下, 用心感受,“内心深处感受得到,才能代入其中,才能让观众感受到”。
毕业后,任兵兵选择留在这个舞台。在观众的掌声和泪水中,他逐渐意识到:“这个舞台和以前的舞台不一样。”
他说:“我们在以前的舞台上是很闪耀的,只需要让自己发光。”但在这里,他学会了“藏光”:“我们不能只表演自己,把革命先辈的经历表现给观众,才是最重要的。”
每场演出后,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表演专业大四学生郑璟姝都会为自己的表演打分,“如果把每个点都非常完美地演出来了, 就打九十分;如果没演好,就只有六七十分”。
郑璟姝觉得自己有点完美主义,这一点和她饰演的报务员“小露”有点像。她这样理解角色:“小露”有知识、有涵养,是一个十五六岁古灵精怪的上海女孩,她是柔弱的, 但情报大于生命,面对发报、保护电台的任务时,她又是坚毅的。
在一次任务中,因害怕发报机落入敌手, “小露”带发报机跳崖赴死,“我想成为像她一样有信仰、有韧劲儿的女孩”。家人不支持她学习表演专业,“如果我想做这件事, 那我就会拼尽全力把它做好,让他们看到并不是他们想的那样”。
郑璟姝觉得自己的声音、长相和“小露” 不够贴合,“但我想成为一名好演员,我应该去克服”。如今,她已练就控制音高的“秘笈”,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用不同音高示范,“我讲话是这样的,但说台词的话要把腔体放高一点,像这样……”
郑璟姝常常坐在观众席的不同位置“刷剧”,“坐在高处远处,能看到宏伟布景,坐在近处,能看到表演细节”。她已数不清看过多少遍,“有一次我发现在舞台两侧空中还有一场戏,有很多设计我之前都没注意到”。
重复演出上百场,郑璟姝依旧感知着每场演出的细微差别,“让角色呈现更精细, 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她一次次复盘语义表达准不准、呈现得够不够生活化、台词有没有说清楚、情感有没有传达出去……再重复练习,雕刻人物。
走进剧团后,郑璟姝走近了无数个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