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剧,一堂课

  《伟大转折》剧照(记者 胡 博/摄)

  定会失落。”崔林子说。 

  转折点在“五一”。“五一”假期前,崔林子和同事在遵义会议会址出口处支起摊位,设置红色历史问答、抽奖等活动,试图将会址的客流导向剧场。 

  “‘五一’开始爆满。”她回忆,“有时座位不够,观众搬着塑料凳坐在过道看。暑期时,剧目由一天3场增至6场。” 

  崔林子还是《伟大转折》红色小课堂的教学老师。伟大转折剧场是遵义市教育体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演出结束后,剧场会为中小学生设置一堂10—30分钟的思政课。 

  在这堂小课中,崔林子带学生回顾剧中重要知识点并稍加拓展,组织学生与剧中角色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体验剧中情节,请学生分享观剧心得。 

  “孩子们参加活动都很积极。”她记得有一次,朱德的扮演者与学生互动后,学生们围着演员要签名,演员原本要赶时间吃饭准备演出,结果几乎签了一顿饭的时间。 

  有的学生不过七八岁,崔林子清楚,“其实他们可能不太懂”。“但我觉得只要他们把‘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这几个关键词刻在心里,哪怕仅是有印象,这堂课就是有意义的。” 

  崔林子亲身体验过这份意义。小时候,虽然每天上学路过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她对于遵义会议精神只是似懂非懂。直到成为讲解员,崔林子才真正理解这段历史。 

  “小时候仅知道是什么,长大后他们可能就会探索为什么。”崔林子认为,这是一种先知后觉的教育,“可能未来在某一个节点才能突然明白”。 

  “我们想让1935年1月15日成为每一个在遵义成长的学生铭记的时间。”市场营销中心霍星海说,他想通过丰富多变的舞台形式加深学生记忆,“希望增加他们对长征的认知,让他们理解党和红军一路走来多不容易”。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朱德的扁担》,便请扮演朱德的演员上台与学生交流;为即将高考的学生增加勉励环节;为学习医护专业的学生请来军医角色“小华佗”,齐声宣读《南丁格尔誓言》……工作人员调研了遵义市的中小学,结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定制红色小课堂。 

  “他们大声地告诉大家自己要如何奋斗,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国家作什么样的贡献。”霍星海回忆学生们分享的感受,“这些一定都是他们的真心话”。霍星海认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个人都要深刻理解、传承长征精神。

  “这里是历史书上说的好地方”

  演员团队中,有不少是前来实习的大学生,也有实习后留在剧团工作的年轻人。 

  4年前,甘肃少年任兵兵填报高考志愿时,看到“遵义”二字,他知道“这里是历史书上说的好地方”,便报了遵义师范学院。此外,他对这个地方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