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战士,“在这场征途中,其实每一个普通战士都值得尊敬,值得被了解”。她对于“伟大”一词也有了新的理解。
军医“小华佗”牺牲在19岁生日那天,这是郑璟姝印象深刻的一幕。“他们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看到太阳,但还是坚毅地、充满希望地活在当下。”
“红色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就是他们在这里得到的最大收获”
血战湘江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惨烈、最悲壮的一战。在剧中,红军过湘江被国民党军队追杀,为掩护中央部队过湘江,“水中战士”与国民党军战斗直至牺牲。
20名“水中战士”由登封市少林传统武术学校16—18岁的学生扮演。这场戏里,这群少年在完成武术动作时,需在从剧场顶部砸下的水里浸泡约6分钟。
在红色血光和悲壮配乐中,他们躺在地板上一动不动,任由袭来的水击打身体,或顺着水流滑出一米远,或迎浪在水中腾空而起、翻滚、将自己摔打在地上……
“冷,就是单纯的冷。”这是“水中战士”杨宗胜唯一的感觉。虽已穿上剧场提供的潜水服,冰冷的水还是从潜水服缝隙里弥漫至全身。
18岁的杨宗胜于去年11月加入剧团,在这之前,他对遵义会议了解甚少。为想象场景、投入感情,排练之余,他跟随剧团参观遵义会址、烈士陵园,学习剧团老师发来的视频、文字资料,也搜索相关视频,了解那段历史。
“了解这段历史后,才知道当时红军有多苦多累,我们没有亲身经历,只是看着,就已经觉得那么难了。”杨宗胜感慨,今天的生活和红军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毕业后,杨宗胜打算去参军,这是他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来这里后,看到新中国成立有多不容易,更想去报效祖国,想当兵的意愿更强了。”杨宗胜说。
登封市少林传统武术学校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教练张栋臣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学校派他为参演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业务训练和生活保障。
在17岁的江西男孩杨昌心里,教练张栋臣是个好人,“我们情绪不好时他会安慰,他了解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脾气”。
这是张栋臣做教练的第11年,“武术成绩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状态”。他时刻关注着学生们的情绪,担心他们演出太累。但在这里,他很少听到学生喊累。
在一次采访中,当学生被问到出演红军战士累不累时,学生回答,“比起那个时代的人,我觉得我们现在已经够幸福了”。张栋臣很欣慰,“红色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就是他们在这里得到的最大收获”。
“听了太多遍,现在他们自己也能讲遵义会议的故事了。”演出间隙,换下一场的演出服时,张栋臣听到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背诵剧中台词。
张栋臣的师傅对他说,“这些孩子在外边实习了两三个月,回来之后忽然间感觉长大了很多”。
1000公里外,低年级学生羡慕来遵义的高年级学生,张栋臣回学校后,低年级学生好奇地追问他在遵义的故事。
杨昌觉得练武和表演有很多不同,但有一处相同:都需要有精气神儿。
“太冷了,像被人抽了十几棍一样,牙都在打颤。”刚开始扮演“水中战士”时,杨昌不适应。出水量大,水直接从头上漫过,被水呛是常事,“有时水进了眼睛或耳朵里,就很难受”。
“以前红军长征时啃树皮,连饭都吃不饱。”杨昌不知道一把道具枪有多重,但习武9年的他每次持枪都会手抖,“我们只需要在水里躺几分钟,但他们长征要好久?”
这个17岁的少年对未来有明晰的规划:考取国家二级武术运动员证书、继续读本科、当兵。
“我爷爷是当兵的,我爸是当兵的,我哥也是当兵的,我也得去当兵。”在杨昌心里,当兵是一定会做的事,这是报效国家的途径。
在剧场后台,随处可见的喇叭实时播放舞台上传来的台词,那段历史顺着台词钻进杨昌的耳朵里,杨昌说,“那一代的人把那一代的苦都吃完了,到我们这一代就比较轻松了”。
但杨昌知道,“我们这一代吃的苦肯定跟他们不一样,每一代都有每一代该吃的苦”。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