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院,苟坝会议在这里召开

  苟坝会议会址

  文图丨■ 记者 唐 源 匡 斌 简久兵

  苟坝村,位于播州区枫香镇的一个普通小山村。1935年3月10日至12日,在村里一个叫做“新房子”的农家小院里召开了一次会议——苟坝会议。如今,苟坝会议会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红军来到苟坝,选在我家开会,那时我父亲卢敏只有7岁,家里刚盖了这幢房子,因此称为‘新房子’。”小院原住户卢朝久回忆,从小他就从父辈那里听了许多关于红军在苟坝的故事。卢朝久告诉记者,为了保护苟坝会议会址,2011年,他和家人迁出了祖屋。此后,经过修缮,房子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样子。 

  “1935年3月9日,中革军委纵队进驻苟坝。3月10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急电中央,建议进攻打鼓新场(今金沙县城),歼灭驻扎在那里的黔军。”播州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杨生国告诉记者。 

  “3月10日,收到林彪、聂荣臻关于进攻打鼓新场的电报建议后,张闻天当即在‘新房子’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是否进攻打鼓新场。会上争论很激烈,在遵义战役大捷的鼓舞下,大家希望多打胜仗来创造云贵川三省地区根据地,求得生存,再图发展。所以,与会多数同志一致要求进攻打鼓新场,只有毛泽东一个人持反对意见并被会议否决。”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茂前说。

  中革军委纵队进驻苟坝后,张闻天、毛泽东等住在苟坝上坝,而周恩来、朱德则住在距上坝“新房子”约1.5公里的长五间,由一条蜿蜒的田间小道相连。因为周恩来是遵义会议上明确的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当晚,毛泽东反复思考后提着马灯,顶着寒风,赶到长五间周恩来的住所,耐心分析得失利弊,要周恩来再慎重考虑考虑,缓发作战命令。此时,中革军委二局截获的国民党军向打鼓新场一带调动部队的情报,及时证明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播州区委党校副校长肖长彬说。 

  周恩来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接着又说服了其他同志,3月11日,继续召开会议,撤销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鉴于此,毛泽东认为每遇战事都要召集20多人开会讨论,与瞬息万变的军事环境很不适应,还会贻误战机,于是提议成立一个军事领导小组,全权指挥军事。3月12日,张闻天在“新房子”主持召开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新三人团”),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成立,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提高。 

  苟坝会议是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善。毛泽东进入“新三人团”,为党和红军迅速摆脱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取得战略转移决定性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