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胡志刚/摄)
文丨■ 记者 唐 源 匡 斌 简久兵
盛夏的小龙山到处是翠绿的松柏,高大挺拔,山下碧绿的湘江河水穿城而过,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就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小龙山上。
沿着陵园大门内316级石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巍峨高耸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庄严肃穆。
陵园内安葬着1935年红军长征时在遵义牺牲的红军将士,设有邓萍墓、红军坟、钟纬剑烈士雕像、红军英烈墙等。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前临湘江河,后靠凤凰山,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冈、老鸦山遥遥相望。老鸦山与红花冈是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打响“遵义战役”的主要战斗遗址,1935年2月28日,著名的红花冈、老鸦山战斗正是发生在此。
“1935年2月26日,红军在取得娄山关战斗胜利以后,红一、三军团乘胜追击,于1935年2月27日深夜、28日凌晨,先后占领遵义新城、老城,并控制了城南的红花冈、老鸦山一带高地。这时,赶来增援黔军的国民党军队,向布防在此地的红军进行了猛烈攻击。”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茂前告诉记者,由于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烈,老鸦山部分阵地失守,红十团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伤亡。
“此时,军委令红军干部团和其他的红军战士,向老鸦山发起了猛攻,一举夺回老鸦山主峰阵地。”林茂前说,红花冈、老鸦山战斗残酷激烈,究竟有多少红军战士阵亡,至今仍不得而知。
“1953年,遵义市确定在小龙山上修建红军烈士公墓,将当年在遵义战役期间红花冈、老鸦山等战场遗址找到的16位无名烈士遗骨陆续集中迁至山上。1954年把桑木桠的‘红军坟’也移到小龙山。从此,遵义人民就把小龙山改称‘红军山’。”遵义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张炼说。
“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是在红军二占遵义城期间牺牲的。2009年9月,邓萍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遵义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讲师黄江勇告诉记者,邓萍的遗骸是1957年夏经多方调查,在遵义松子坎找到的,1959年在遵义红军山上建成墓室,邓萍遗骸迁葬于此。2004年,在邓萍烈士墓东侧又依山建起一排“红军英烈墙”,由“英名墙”和“无名墙”两个部分组成。青草石墙面上镌刻着红军转战川黔滇边时牺牲的三千余名指战员的姓名、籍贯、年龄。
青山埋忠骨,功勋载史册。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汲取精神力量的一个重要场所。1986年,遵义红军烈士陵园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贵州省委宣传部命名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邓萍墓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21年,遵义红军烈士陵园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