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文图丨■ 记者 唐 源 匡 斌 简久兵
位于红花岗区沙盐路口的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旧址,是一幢一楼一底的青砖木结构建筑,1985年1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遵义帮助群众建立的县级革命政权,它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遵义革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至此,各级革命政权在黔北大地上纷纷建立起来。
“1935年1月12日,在红军总政治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原省立第三中学(今遵义市第十一中学老城校区)操场召开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亦称万人大会)。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出席了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25人为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委员,同时组建了武装、肃反、财政、劳动、土地、文化等6个委员会为县革命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办公地址设在今红花岗区沙盐路口右侧十余米处。”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申翔介绍。
“中央红军进入遵义后,赤色工会、革命先锋队、街道儿童团、回山乡革命委员会等各级群众组织及基层政权相继建立。在遵义县的广大乡村,在中央纵队和红三、红五军团政治部门的发动帮助下,高坪、泗渡、团溪、刀靶水、苟坝等地先后建立起以‘革命’‘工农武装’‘革命斗争’‘赤卫’‘抗捐’等多种形式命名的60多个革命群众组织。在红一、红九军团先期到达的湄潭县,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湄潭抗捐委员会,并在县内10多个主要场镇建立了分会,在县城办青干班,培训当地干部。红一军团在桐梓县以南郊、西郊革命委员会为基础,建立了县革命委员会,在松坎等处也建立了革命组织。红九军团在绥阳县郑场南门外的讲乐亭召开群众大会,任命群众信任的区长管理场上大小事务等。”遵义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张炼介绍,从此,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县级组织和革命政权在黔北大地上纷纷建立起来。这些革命组织带领人民群众,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各地作恶多端的一批土豪、劣绅、恶霸、地主及其武装组织和反动民团。
红色政权和群团组织的广泛建立,极大地唤起了黔北广大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红军主张的热情。遵义群众积极支持红军、拥护红军,为红军转战作出了积极贡献。除了政权建设外,中共中央还在遵义批准成立了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简称“贵州省工委”)和中共遵义县委,是中共中央在长征路上批准建立的党的省级和县级工作组织。这些工作为抗战期间在国统区恢复党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