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楼,见证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会址(胡志刚/摄)

  文丨■ 记者 唐 源 简久兵

  红墙青瓦,翘角飞檐;木门石柱,抱厦一圈。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子尹路96号,一栋二层小楼沿街而立。毛泽东同志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黑底阴刻贴金木匾,在阳光下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走进这里,一件件文献实物、一张张历史图片、每个房间复原陈列……时光闸门仿佛徐徐打开,90年前的场景历历在目。穿过宽阔的回廊和精致的转角楼梯,登上二楼,一间屋内,十多把椅子紧凑摆放在一张长木桌周围,桌下放着一个火盆,这就是遵义会议召开的地方。 

  “这栋楼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的召开地。它见证了伟大转折的历史过程。”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申翔说,会址房屋原为黔军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物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是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在这里召开。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1955年10月,遵义会议会址经初步维修筹展,开始对内部开放。1957年10月,遵义会议会址正式对外开放,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遵义会议会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2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会址在外形恢复原状的原则下,采取整体脱落、原状安装、重新修复的方法进行全面大维修。”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张小灵告诉记者,1964年11月,毛泽东应贵州省委请求,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遵义会议纪念馆将毛泽东题写的字放大,用优质木料精心制作成木匾。从1965年遵义会议会址维修竣工重新开放时起,这块木匾就悬挂在会址大门上。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指出,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为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2023年5月20日起,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实行夜间开放,闭馆时间由17:00延迟至21:00,2023年接待游客460多万人次。 

  只有牢记历史,才能走好未来的路。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遵义会议留下的精神财富,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奋进之路。